最近一個焦點新聞就是姚明的高數掛了,有篇報道的標題很搞笑“姚明怕什么?萬惡的高等數學!”其實不止姚明這種管理專業的學生怕數學,理工科的學生也一樣,我親耳聽到有學生對著教室走廊上的數學家畫像抱怨“老子的幸福全毀在你們手里了!”
科學家和工程師必須學數學,這點恐怕沒有異議,但文人還要不要學數學?某位知名文人的意見是學到初一就可以了,潛臺詞就是學到一元一次方程就成,再高深的在生活中也用不上。有文史專家直言文科生不需要學數學,他用一則寓言打比方“一個人千辛萬苦學會了屠龍的本領,但其實龍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這門手藝白學了。”
數學這門學科的分支很多,包含代數、幾何、微積分、概率、統計、運籌學等等,文人到底要不要學點數學呢?我們不妨舉幾個涉及到概率論的案例。
案例一,有個嬰兒吃了某款奶粉后突發急病死亡,家人氣急攻心要狀告奶粉廠,而奶粉廠卻高調堅稱奶粉沒有問題,假設該奶粉對嬰兒有萬分之一的致死率,同時有100萬嬰兒食用這款奶粉,那就應該有約100名孩子中招,但事實上稱食用該奶粉后死亡的說法卻遠遠沒有100個。若僅靠吃完奶粉后死亡的時間先后關系將矛頭指向奶粉廠,那您就有約99%的可能性犯了錯。
案例二,假設有種病得了就馬上會死,但好在平均10萬人里只有1個倒霉蛋,再假設醫院有方法對此病進行篩查,任何手段當然都不是100%可靠的,平均100個沒得病的就會有1個被誤診為有病。如果有人被查出陽性,您這樣想,誤診率不過1%,看來他有99%的可能性要馬上掛掉了。但其實醫院會從這10萬人里查出約1000個陽性來,但其中約有999個是沒病的,真正有病的那個人不過只有約1/1000的可能性。這是基礎概率極端不平衡時產生的反直覺現象。
案例三,您遇到了一個地震預報研究民科,他給您列舉了大量的地震前確有蛤蟆遷移的事實,您被這些數據震驚了,且慢,不妨再做道數學題。根據常識我們知道,像唐山和汶川那樣的大地震的概率是非常低的,但蛤蟆遷移的概率卻非常高。
不妨做一個合理的假設,五十年內國內發生大地震的次數為5,全國各地在五十年內發生蛤蟆遷移的次數為5萬,再做一個假設,震后一定會發現之前有蛤蟆遷移現象,那么蛤蟆遷移后會發生地震的概率等于萬分之一。
由此可見,即使地震后發現之前確有蛤蟆遷移的事件,也不能支持“蛤蟆遷移后會有地震發生”這個論斷,因為這種概率小到了只有萬分之一,不比瞎蒙準確多少。事實證明如果不學點數學,即使在判斷一些貌似與數學無關的社會事件時,也很可能犯錯、出糗、甚至鬧笑話。
出現這種情況與教育過早分科有關。數學素養是科學素養的基礎部分,我還沒發現有哪位具有科學素養的人只懂到初一數學的,甭提什么服務社會,僅僅為了職業生涯,也應該學點數學。
有的人可能會說:“好了,我承認你說的有道理,但我已經沒有精力再撿起數學課本了,那該怎么辦呢?”我的建議有兩條:一是要真心尊重和重視數學,多給在校的文科生們講講學好數學的重要性,爭取讓他們不再重蹈覆轍;二是多交些數學好科學素養高的朋友,例如關注他們的微博,遇事先征詢一下他們的意見,這應該是最便捷的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