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親訪友,總免不了要送禮,如今大舉進攻市場的保健品似乎就成了人們的首選。可這些宣稱高科技、無所不能的保健品是否真的有療效?它們真的經過嚴格的臨床檢驗和實際應用了嗎?
科技的發展涌現出了一些新的科學發現,表明自然界有很多“能吃的、有療效”的物種和物品。但科學新聞不代表臨床功效,前者也許是動物實驗、細胞實驗的發現,即使臨床也是小部分人的統計資料;說到臨床功效則需要臨床證據。比如,喝紅酒有助于預防動脈硬化癥,痛風不能吃豆制品,果真如此嗎?一些小樣本的統計,一些并不嚴謹的實驗結果往往被商業化和娛樂化的媒體手法進行廣告,成為眾所周知的“常識”。有研究發現葡萄酒的功效可能僅僅在于葡萄皮中的某些物質,痛風可以吃豆制品而不宜喝豆漿。
針對新的研究發現,一些針對氧自由基、衰老機制、免疫功能的保健品愈來愈多,真的如廣告宣傳的那樣嗎?其實身體需要氧氣,也會產生氧自由基;衰老有很多機制并不僅僅是由于氧自由基;免疫功能有很多種評價方法,不是哪個植物就能神奇地提高免疫功能。僅有細胞實驗發現,不能說明就對活體的人有效,人不是小白鼠。
任何正規的藥品上市,都要經過嚴格的復雜的報批程序,藥品的生產和應用需要經過動物細胞學實驗,動物活體的毒性實驗和臨床各期的毒副作用監測,才能形成一個正規的可用于人體的藥物,醫生根據臨床需要應用。藥品的臨床試驗必須在經資格認定的機構中進行,而保健品是否真的具備治療作用,還是被夸大了呢?所謂具有保健功效的保健品完全沒有按照臨床的要求來驗證,獲批的只是一個食品。
藥品經過嚴格的毒性和功效評定才用于人,那么沒有臨床實際驗證,僅僅作為準字號的保健食品,是否還屬于食品呢?百姓有條件的可以選擇購買,但對于那些大打所謂“高科技”“全天然”的各種保健品,您可要想一想,是否真愿意成為保健品行業的小白鼠,以身試“效”,即使最終確定沒有效果,商家也會歸咎為是您的體質原因。
保健品有市場,關鍵在于許多人都想靠吃保健品來治病,但事實上不少保健品為了特定的設想功效,加入了過高的營養素和其他化學物,比如有的保健品為使“療效顯著”,添加了具有安眠、止痛、激素、偉哥等藥效的成分,不適宜長期服用,有的還會對健康造成極大威脅。
保健品無法像藥物一樣提供激素信息,這無疑是極其危險的。由于缺少動物實驗和細胞實驗的資料,服用者就充當了小白鼠的角色。而保健品就沒有后續的療效觀察這一環,所謂的口碑相傳,只能吸引更多人自愿充當“小白鼠”,完全失去了自己的判斷力。其實健康狀況除了基因之外,個人的生活飲食習慣和脾氣秉性,也就是生活方式導致的疾病,不是幾種化工產品就能保護健康的!
營養素缺乏導致的疾病,補充可治病。想通過主動補充營養素治療疾病,不嚴謹地“臆想”其療效,頂多就是醫生經驗的“試驗品”,只是個樣本。有項最新研究顯示,維生素E對防治心臟病和癌癥并沒有幫助,這與一般人的認知大相徑庭。還有報道顯示,常服用大量維生素E會增加發病和死亡的危險。
好好吃飯就夠了,保健品充其量只是個好的食品而已。如果非要買保健品孝敬父母,把希望寄托在有功效的食品上,那就得慎重,別把父母和自己當小白鼠。身體需要的、能夠消化的、能夠吸收的、不危害身體不干預身體平衡的才是好的營養品!各種新鮮食品、各種容易吸收的優質蛋白質產品最好,還有各種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