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筆者以為,務必在高等司法公安司法警官類院校中有意識、有規劃地建設適合中國國情的警務文化,使學生務必養成良好的警務素質,這不但事關學生個人的事業與前途,事關司法公安司法警官類院校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問題,而且事關國家的執法質量。
關鍵詞:警務文化;文能辦案;武能擒敵;警魂
高等司法公安司法警官類院校辦學的主要目的是將每個學生培養成為應用型法律類人才,使學生成為具有“文能辦案,武能擒敵”能力的人。要在高等司法公安司法警官類院校大力發展先進的警務文化,為培養優秀警務人員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和有力文化支撐。警魂是司法公安司法警官類院校學生成才的必備精神心理素質,如果學生只是具備一定的法律專業素質,而欠缺警魂,最終只能成為“法律工具人”。警魂的塑造需要警務文化作為支撐。著力建設具有高等司法公安司法警官類院校特色的警務文化,為司法公安司法警官類院校的發展提供持久動力,對司法公安司法警官類院校大學生成長成才具有重要的社會現實意義。
“警魂,文武兼備”是警務文化的根本特征。發展先進警務文化必須在內容上,要突出火熱警務生活,弘揚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在方法上,要融入到訓練、授課、實習,延伸至任務一線,力圖實現以文化力催生戰斗力。加強警務文化建設,必須在完善警務化管理制度、鑄牢警魂上下功夫。這既是發展先進警務文化的首要任務,也是建設黨和人民忠誠警察隊伍的現實需要。要積極思考如何運用喜聞樂見的形式手段,促進黨文化建設理論宣傳普及、深入人心。同時,要更好地傳承高等司法公安司法警官類院校悠久歷史和光榮傳統,引導學生走好警旅人生。建設警務文化實際上是高等司法公安司法警官類院校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之所在。
一、建設警務文化是時代的要求和現實的需要
我國現在大多數省、區都擁有一所高等司法公安司法警官類院校,在校學生總計有十幾萬人。當前,部分學生警務素質不容樂觀,亟待提高。“警務素質缺乏癥”比較嚴重,表現在不少學生社會公德意識淡薄,心理承受能力差,不會處理人際關系,部分學生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礙,知識結構存在明顯缺陷,對中華民族歷史優秀文化、優良傳統了解甚少,言行不文明,舉止驕橫。以這樣的人文素質,畢業后作為執法者應對復雜多變的執法環境,自然會有諸多困難。
二、加強大學生警務素質教育的意義
(一)加強警務素質教育,全面提升戰斗力。
為了培養合格的應用型法律人才,國家及各司法公安司法警官類院校的主管部門必須引起戰略層面上的重視:務必在司法公安司法警官類院校中有意識、有規劃地建設適合中國國情的警務文化,司法公安司法警官類院校學生必須養成良好的警務素質,這不但事關學生個人的事業與前途,事關司法公安司法警官類院校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問題,而且關系到國家的執法質量。為達成這一目標,必須完善現有的教育機制,使之與時俱進,以適應國家、社會、人們面臨的各種考驗及挑戰。
(二)良好的警務素質促進學生全面而自由的發展。
知識經濟時代是人的發展進一步走向全面發展的時代。高等司法公安司法警官類院校學生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離不開警務素質的提高。學生警務素質的提高,既是全面發展的內容,亦是社會進步與發展的需要,也是學生的專業能力、業務素質發展的必要條件。從某種意義上說,學生的專業能力、業務素質只是學生全面而自由地發展的條件,而學生的警務素質,即思想境界、精神情操、認識能力、文化教養,才是學生的全面而自由地發展的標志。高雅的人文修養可使學生自覺關懷他人、關懷社會、關懷人類、關懷自然的意義和價值,逐步具備健全美好的人格,不斷由必然王國向全面發展的自由王國攀登。司法公安司法警官類院校必須幫助學生發展出優良的綜合素質以應付外界的挑戰。
三、加強警務文化建設的途徑
(一)樹立現代人才觀念,加強警務文化建設。
樹立與現代教育特色相符合的、以提高學生全面素質為宗旨的素質教育培養目標,確立以育人為中心,把重點落實到培養學生形成完滿美好的個性、健康完整的人格、自由開放的精神、創新開拓的意識上來。開展警務素質教育,糾正以往唯技術、唯知識、唯分數的傾向,培養出既有較寬的知識面,又有實戰技能,既有高度的法律專業素養,又有厚實的人文素養的人才。因此要重視人文學科的發展,在課程設置、資源配置、經費投入、師資培訓等方面保證人文學科的教學需要,在高等司法公安司法警官類院校開設人文社科類必修課、選修課,尤其是大學語文、歷史、哲學、藝術等人文學科課程,為司法公安司法警官類院校學生接受較為系統的警務素質教育提供制度平臺。
(二)通過“大學語文”教學,提高學生的警務素質。
“大學語文”是高等司法公安司法警官類院校開設的一門人文基礎課程,講課時間一般是一個學期,課程內容覆蓋面廣,是培養學生警務素質的一個重要途徑。“大學語文”的任務不僅要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寫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而且要著力于傳統文化的教育、人文精神的教育、民族精神的教育和陶冶情操塑造人文的教育。“大學語文”應該從篇、章、字、詞、句的教學提升到傳承傳統文化,交匯中外文化的層面來操作。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并灌輸人文知識,達到提升學生警務素質的效果。為達到上述效果,應該定期修改“大學語文”教材,有利于培養與灌輸陽剛之氣和尚武精神的文章應該首先在編選之列。
(三)在專業課程的傳授過程中滲透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要貫穿在每門專業課程的教學過程之中。目前高等司法公安司法警官類院校大學法律專業課程的教學占據了學生的大部分時間,一般大約在70%以上,而且學生比較重視。如果在學生最關心,花時間精力最多的專業課程中貫徹和滲透了人文教育的精神,警務素質教育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強化“又紅又專”的教育理念,培育和營造優良的整體育人環境,讓整個校園環境起到潛移默化的育人作用。
(四)充分利用圖書館提高學生的警務素質。
高等司法公安司法警官類院校圖書館是信息密集的場所。那里不僅擁有豐富的文化館藏,而且有完善的服務設施和優雅的學習環境。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數學使人縝密,博物使人深沉,倫理使人高尚,邏輯使人善辯。”總之,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大學階段是塑造個人性格的最重要時期,學生很多重要的性格特征都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圖書館是提高大學生自身的警務素質和養成健全人格的重要資源,必須年年持續不斷地花費財力、物力更新、充實和加強。
(五)建立一支高素質的教師、管理干部和職工隊伍。
教師對大學生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除了“教書育人”以外,“管理育人” “服務育人”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要加強學校管理部門和服務機構的管理水平和服務態度,徹底凈化和優化學校的育人環境。一個教師教授一門課程,除了傳授專業知識外,還應對學生產生三種影響:第一是教師自身的形象給學生所帶來的影響,即所謂身教重于言教;第二是通過課程的學習給學生思維方法上的訓練;第三是每一門學科都與社會、與人類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學生通過對這種關系的理解,可以樹立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六)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人文氛圍。
校園環境的人文氛圍,對大學生具有強大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是實現司法公安司法警官類院校警務素質教育與文化啟迪的主要形式之一。校園文化既包括校內的文化設施、文化組織、文化管理制度,也包括一個高校內全體師生員工所具有的共同的文化心態和文化生活方式,校園文化也是學校校風、學風和教風的外在表現。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一是開辦系列人文社會科學講座,幫助和指導大學生如何提高自身的警務素質;二是開展健康向上、格調高雅、內容豐富的校園文化生活,如各種藝術節、演講比賽、書畫展、攝影作品展、文藝演出等;三是建立一些人文社團,如武術、攝影、舞蹈、合唱、書法、文學、音樂等方面的協會,來陶冶情操,塑造自我;四是加強校園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的建設,突出大學的大學精神和理念,使大學生在優美的校園環境中受到啟迪和熏陶。
(七)軟硬件評估制度化。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文化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非得經過八年或十年的持續投入方可小成。可以通過量化加強硬件建設,可以通過評估加強軟件建設,可以參考國家評估“建設文明城市”的做法,對全國的司法公安司法警官類院校進行文化建設的定期評估,以此督促各司法公安司法警官類院校的文化建設。如果沒有評估制度作保障,文化建設就會成為一句空話,或者只停留在口號階段。評估是東風,而善于借助這股東風的院校將更有機會上檔次上臺階。
(作者單位:廣東司法警官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
中共中央.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責任編輯 賴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