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課堂語言對提高教學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德育教師,更應該錘煉自己的課堂語言,講究一定的表達技巧與方法,打造有吸引力的課堂,從而達到高效教學的目的。
關鍵詞:德育教學;高效教學;課堂語言
語言是人類傳播知識、傳遞思想、表達情感和交流信息的工具,也是教師向學生傳授文化、啟迪心靈、陶冶情操、進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方式,課堂語言對課堂教學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教育學家夸美紐斯說過:“孩子們求學的欲望完全是由教師激發起來的,假如他們是溫和的,是循循善誘的,不用粗魯的方法使學生疏遠他們,而用仁慈的感情與語言去吸引學生,假如他們和善地去對待學生,他們就容易得到學生的好感”。由此可見,有效的課堂語言不僅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教育方式,因此德育教師應錘煉課堂語言,創造自己的課堂語言風格,實現課堂的優化,使課堂教學達到最大效率。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學生的自我意識和主體意識越來越強,因此當今教育更需要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也更需要與學生進行內心深層次的交流。而德育課是一門實踐和理論結合較強的學科,更應講究課堂語言的技巧。在課堂教學中,德育教師不僅要傳授學生知識,還要引導學生增強對知識的可信度,從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要達到這個效果,教師除了要重視課堂語言的表達內容外,還要重視課堂語言表達的技巧。那么,中職德育教師應該如何把握課堂語言技巧呢?筆者通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加強教師與學生的語言交流,達到了彼此的“情理相通”,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堂語言要具有平等性
語言交流的前提是尊重,只有在平等條件下的交流才是最有效的。一直以來,在教育教學中普遍過于強調教師的權威和尊嚴,而學生的權利和自尊卻常常被忽略或受到傷害。有些教師說話居高臨下,口氣不容質疑;有些教師的語言盡管蘊含著濃濃的“恨鐵不成鋼”的愛意,但學生卻只感受到教師語言的尖酸和刻薄;有些教師語言不夠委婉,語態過于嚴厲,喜歡打斷學生的意見和觀點;有些教師在教室等公共場合公然訓斥學生等,這些都會影響教育教學的順利進行,自然也就影響師生情感的交流了。
蘇霍姆林斯基說:有時寬容引起的道德震動,比處罰更強烈。事實上,有時教師寬容一點,給學生一個“臺階下”,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師生之間更容易達成一致,從而促進師生的情感和諧,學生就能“親其師,信其道”,進而“樂其道,學其道”。比如,教師若發現有學生在課堂上玩手機,可以悄悄走過去,再輕輕地跟他說:“那么好玩,給我玩一下,好嗎?”學生自然也就不好意思,教師也就順勢拿到了手機,這樣做既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同樣也起到了德育教育的目的。再如,開學初,筆者有一次剛走到某班教室門口,突然聽到教室里傳來叫喚我名字的聲音,當時筆者很生氣,但轉念一想,不必和學生較勁,也許學生是好奇呢,所以筆者走到教室時,輕輕一笑說:“誰這么喜歡我,迫不及待地呼喚我呢?如果這樣,我給他一個機會,讓他在講臺上再表達幾次,好嗎?”結果鴉雀無聲,上課的效率好極了。因此,“人之患在好為人師”,我們要撇開師道尊嚴的束縛,不要以教訓的口吻說教,“言不可不慎”,要努力做到親和、民主,讓說教融于自然交談之中,做到“閑話不閑,笑聲有意”。
二、課堂語言要富有情感
富有情感的語言是最有生命的,課堂教學語言更是如此。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知識的活的身體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暢流,這是課堂語言的生命和靈魂。”德育教師富有情感的語言是課堂語言的生命,德育教師在課堂中不僅要傳授學生知識,而且還要傳遞師生之間的情感和信息。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唯真情,才能使人怒;唯真情,才能使人憐;唯真情,才能使人笑;唯真情,才能使人嘆服”。德育教學是知識和情感互動的過程,教師的情感對學生的情緒有直接的感染作用,而學生的情緒又直接影響學習的效率,從而使政治教學達到“知” “信” “行”三者的統一。因此,教師就必須重視學生的情感活動,引起學生感情的激蕩,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從而學會分辨真善美與假惡丑,形成高尚的審美情操。
正如德國教育家斯第多惠所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教授的本身,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因此,教師應盡量結合教材內容把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匯到課堂語言中,使“情動于中而言溢于表”,盡量多使用些生動輕快、親切自然的教學語言,對學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靈活掌握語流速度,用情深意切和推心置腹的言語與學生進行自然而真誠的交流,讓學生如沐春風,從而營造一種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德育課教學的實效性。例如,筆者在講述《職業道德與法律》中的《家庭美德》部分“該如何孝敬父母”時,筆者深情地跟學生說:“你們是如何孝敬父母的?假如你是父母,你的兒女只問你拿錢卻不問你們的辛苦,你會給錢嗎?殊不知我們很多學生已經把父母當成了自動取款機,隨時拿錢,卻不進行情感交流,換作你是父母,你又會怎樣呢?”再如,我們在講《職業道德與法律》中的《在踐行中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時設計這樣的表達:深山信使王順友不管風吹雪雨或日曬,每天都牽著一頭驢翻山越嶺去送信給老百姓時,你的內心難道就不嘆服他的執著和信念嗎?那么我們在感動的同時,是不是應該也有所行動呢?這樣,學生自然而然也就接受了教育,落實在行動上了。又如,筆者在講《職業生涯規劃》中的《職業理想》時,有些學生因為成績不好認為自己沒有能力,沒有希望,也沒有理想。筆者給他們講英國著名導演艾金森的故事,并用艾金森母親的話鼓勵他們:“每種花都有開放的機會,那些還沒有開放的,只是未到季節。人也一樣,每個人都有機會成功,只是還沒遇到適合他們的時機。但是,花草在沒有遇到適合自己開放的季節時,需要吸收養分和陽光,儲蓄足夠的能量等待屬于自己的季節來臨。所以,你們現在也需要儲蓄足夠的能量,那就是學習更多的知識,經歷更多的挫折,積累更多的人生智慧,等屬于你的季節一到,你自然會綻放出美麗的人生之花。”學生因此而歡欣躍動。
教學實踐證明,富有情感的課堂教學是最有生命和靈魂的。教師在教學中,無論是對待后進生還是傳授知識,語言都應親切,富有情感。特別是對待后進生,做到這一點,才能激勵他們的上進心,維護他們的自尊心,培養他們學習的興趣。
三、課堂語言應講究表達技巧
德育教師要善于借鑒其他學科如語文、歷史、音樂中的語言,不僅可以使課堂語言生動形象,而且還容易避免德育教育的尷尬,更易形成濃郁的文化氛圍,使課堂語言更鮮活。因此,德育教師應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雜家”,在課堂教學中,及時把握學生的動作、語言和神態,采用幽默、委婉、含蓄的語言與學生進行交流。
幽默的語言是“具有智慧、教養和道德上的優越的表現”,學生都喜歡幽默的話語,具有幽默感的教師一走進學生中間,學生就感到快樂,自然也就能與教師積極進行語言交流了。當然,幽默只是手段,并不是目的,教學語言的幽默應結合教材的內容和實際需要,應具有深刻智慧,能使學生在笑聲中領悟教師的語言所蘊含的豐富知識。同時,教師在向學生表達一些否定性意見時,應盡量使用委婉的技巧,這樣就會使學生更容易更愉快地接受。
除了幽默、委婉的語言外,還可以用“只需意會,不必言傳”的含蓄手段,或者有意識地適當保持沉默,用不同的眼神傳遞信息。例如在課堂上見到有學生打瞌睡,筆者曾輕松提問:“歷史上曾出現過垂簾聽政(垂下眼簾聽政治課)的人,大家猜猜是誰?現在我們課堂上也有人效仿他,大家看看這又是誰?”再如,現在有的學生經常在課桌上把書堆得高高的,然后在下面偷偷摸摸做小動作或玩手機,這時筆者就會講到“掩耳盜鈴”的故事,并引申說明有些學生正在效仿他,然后反問:“你們覺得怎樣?有必要這樣嗎?”結果可想而知,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巧妙地解決了棘手的思想教育問題。
總之,課堂語言是教師教學基本功的基礎,教師的語言對于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調動課堂氣氛,完成教學目標,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益起著重要的乃至決定性的影響。因此,中職德育教師只有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錘煉自己的課堂語言,讓自己的課堂語言生動形象、幽默風趣并親切自然,同時還講究一定的表達技巧與方法,才能優化課堂教學,真正實現德育課教書育人的目的。
(作者單位:佛山市三水區工業中專技工學校)
參考文獻:
[1]許高厚.課堂教學技藝[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2]張寶臣.課堂教學藝術[M].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1994.
[3]高紀輝.中學政治教師教學基本功講座[M].北京:北京師范學院出版社,1991.
[4]孫運錫.思想政治學科教學方法和教學藝術[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1992.
責任編輯 陳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