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闡述了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涵義及其基本模式,分析了任務驅動教學法在中職法律教學中的應用和效果,并對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實施提出了反饋意見,以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關鍵詞:中職;任務驅動教學法;法律課堂教學
中職生的入學成績普遍較差,對學習缺乏熱情,特別是對于理論性較強的法律課程,更是興趣淡然。傳統的法律課程教學,注重灌輸理論知識,教師教得很辛苦,學生也學得很痛苦。近兩年來,我校廣泛采用了集體備課的形式,教師集思廣益,共同探索多種教學方式,其中采用最多的是任務驅動教學法。從學生的課堂表現來看,學生主動性強,興致高,參與面廣;從課后學生反饋看,學生對法律課程的評價有了改觀;從檢測結果看,學生能較好地應用法律條文來分析和解決具體案例。下文主要從法律課堂的角度對任務驅動式教學進行探討。
一、任務驅動教學的涵義及基本模式
任務驅動教學指的是將以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教學理念,轉變為以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為主的多維互動式的教學理念。從本質上看,任務驅動教學就是通過“任務”來誘發、加強和維持學習者的成就動機。教學實踐表明,任務驅動教學法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成就動機,從而促進學生積極學習,自主探索。
任務驅動教學法改變了傳統教學法的運作模式。傳統教學模式一般是“提出概念——解釋概念——舉例說明”,是一種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而任務驅動教學法則采用“提出任務——分析任務——完成任務——總結——評價”,是以布置任務為出發點,以分析、完成任務為中心點,以評價任務為延伸點,符合新課程“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的要求。
二、任務驅動教學法在中職法律教學中的應用
任務驅動教學,要求教師課前梳理好課本知識,認真設計好教學任務,在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給予恰當的指導,任務結束要進行有效的評價,下面結合筆者在《經濟法律法規》的教學實踐過程進行探討。
1. 確定目標。
任務的選擇要圍繞教學的具體目標來進行,教師對教學目標的準確把握是設計任務的前提。教師要根據教材及大綱的要求,把每節課的教學目標具體化。如在《消費者權利及權益保護》一課中,大綱的目標是“理解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概念;掌握消費者的權利和經營者的義務內容;了解消費者權益的保護方式及違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法律責任”。筆者把教學目標細化為“能準確說出消費者的9項基本權利和經營者的義務,能說出依法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途徑,學生能分析案例中消費者哪些權利受到侵害,學生進行小組合作,養成自主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習慣,學會依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2. 確定任務。
任務應是開放、真實、有針對性的,教師在確定任務時,要注意任務設計的生活化和層次性。所謂“生活化”,是指所選任務的內容必須來源于生活,任務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所謂“層次性”,是指設計的任務內容要充分考慮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技能水平等情況,做到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如在《消費者權利及權益保護》中,筆者設計了如下的任務:任務1,由學生自由組建小組,1—4組學生分別演繹案例情景,5—8組學生分別扮演消費者協會、工商局、仲裁機構、法院解決糾紛。任務2,預習教材,找出消費者的9項權利是什么,找出爭議糾紛的解決途徑有哪些。任務3,預習法律條文,完成案例演繹和分析。任務的確定,明確了學生的學習目的,為學生指明了學習方向。
3. 分析任務、完成任務。
任務驅動教學不是由教師直接告訴學生應如何去解決面臨的問題,而是由教師向學生提供解決該問題的有關線索,如需要搜集哪一類資料、從何處獲取有關的信息資料等,強調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倡導學生之間的討論和交流,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補充、修正學生所提出的解決方案。在這一過程中,筆者會把印好的法律條文和案例等資料發給學生,學生自行通過預習教材、研習法律條文,然后在課堂進行演繹,并自由尋找相關機構來解決糾紛。如在《消費者權利及權益保護》中,筆者設置了案例演繹和分析的任務,通過任務,將學習置于復雜、真實的問題情景中,使學習知識的情景與以后應用知識的情景具有相似性,幫助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掌握法律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規則。
4. 交流評價。
由于任務驅動教學模式是學生用自己所獲得的知識,運用邏輯思維,通過學習任務的分析,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是一種情景體驗式的學習,因而學生所獲得的知識是比較凌亂和分散。所以,教師要針對學生任務完成情況,進行有效的學習評價和知識點歸納,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對學習效果的評價主要包括兩部分內容,一方面是對學生是否完成當前問題的解決方案的過程和結果的評價,另一方面是對學生自主學習及協作學習能力的評價,可采取自評、互評和師評三種方式相結合的評價辦法。如在《消費者權益保護》這課中,筆者設置了如下的評價表:
評價表(用“優、良、中、差”四個等級進行評價)
三、任務驅動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的效果
從兩年來的實踐情況看,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實施贏得了更多教師和學生的好評,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主要表現在:
(1)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任務驅動教學法,賦予了學生更多的自由和權利,使課堂教學充滿了生命活力,學生煥發出生氣勃勃的精神,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大多能獨立思考、自由表達。課堂上,學生自由演繹案例,自由發揮。這些自由和權利有效地釋放了學生的個性和潛能,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2)從“學得痛苦”到“玩中做”的轉變。傳統講授式教學,大大束縛了學生的個性。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學生在案例表演中,一邊玩,一邊學,學習興趣高,為了能在課堂中取得更高的評價,學生能積極主動去獲取新知識。
(3)從“我聽”到“我動我說”,提高了學生的動手動口能力。任務驅動教學法,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主動查詢法律條文,網上查閱以往判例,用法律知識去分析、解決案例;更著重培養了學生的“動口”能力,學生通過表演案例和課堂辯論,提高了語言表達能力。
四、任務驅動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的反思
任務驅動教學法在法律課堂中的運用,優化了教學過程,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法律素質,但也存在不少問題,筆者認為教師在運用時,要特別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布置任務要適當。教師課前要對任務進行精心設計,任務設計要明確教學目標,并與教學內容相符,任務設計要符合學生特點,同時任務設計要具有可操性和實用性,例如在案例選擇時,選擇的案例應具有現實性、針對性和新穎性,力求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學生。
(2)要重視對學生的指導。對學生的指導包括課前指導、課中指導和課后指導,課前,指導學生如何分組分工和分析任務;課中,適時對學生進行指導,引導學生順利完成任務;課后,指導學生對任務完成情況進行總結和反思。
(3)評價要多元化。教師要改變單一的評價方式,要將激勵性教育與挫折教育有機地結合,將學生評價與教師評價相結合,突出過程性評價。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對各組的表現情況作適當的評價,給予肯定和加分激勵,并把加分納入學生成績考核的范圍。教師還要重視學生的評價,通過自評和小組評價,有利于幫助學生認識自己,并學會客觀地評價他人。
(作者單位:增城市東方職業技術學校)
參考文獻:
[1]劉昂.任務驅動教學法在法學教學中的運用[J].北京政法職業學院學報,2011,(3).
[2]李筱永.在衛生法學教學中使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探討[J].首都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
[3]李友勇.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在高職民事訴訟法教學中的應用[J].民辦教育研究,2010,(5).
[4]戴國梁.論利用案例驅動教學法開展法律教學的模式[J].河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1).
責任編輯 何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