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解決國內當前嚴重的學術造假問題,首要的是要改變現行的學術評價機制、人才晉升機制和學術研究環境,讓大家能夠公平地競爭和淘汰。
日前,“打假斗士”方舟子的再次出手,將矛頭指向北京化工大學不到40歲的教授陸駿。隨后,因涉及論文造假、學歷造假,陸駿被北京化工大學開除。這也是繼不久以前揭發廈門大學教授傅瑾所持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有假后,方舟子的又一次成功打假。
方舟子將一個又一個造假者的偽裝揭下來,應該說這是值得鼓勵的事情。但問題是,就學術打假而言,方舟子始終只是一個打醬油的,這種民間個人的打假方式,只撕開了高校及科研機構研究人員身份造假的冰山一角。由于我國很多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用人機制存在嚴重問題,從而導致不少假博士、假文憑教授在高校及科研院所藏身。舟子揪出來的只不過是其中的倒霉鬼而已。
從遴選人才的角度而言,唯有“不拘一格降人才”,打破條條框框的羈絆,高校及科研院所才能夠招攬到大量具有真才實學的人才,也不至于埋沒杰出的人才。但是在近幾十年的發展過程,我國的學術界開始逐步形成一個講究論資排輩、只認職稱和學位成色的陋習。在高校中,一個教師或者研究人員要想立足,乃至做一番事業,首要的問題就是要將自身的學術背景及地位包裝得像模像樣。在這種風氣的導向下,論文及研究成果造假、抄襲,拉關系評職稱,學術和權力交易,學術和情色交易等各種行為就開始沉渣泛起。更有投機者摸準一些高校及研究機構“崇洋媚外”、青睞“海歸”的心態,開始給自己的海外求學經歷進行造假,從而給自己在國內謀得一份體面的教學或者研究職位。
在這些投機造假者中,筆者并不否認也有一些具有真才實學的杰出人才。如果沒有一些才干,在國內高校或者科研院所的“江湖”中“混”下去并不容易。但是這些人所存在的問題是,他們違背了學術的道德底線,而這樣的學術道德瑕疵在高校和科研機構是絕對不允許擴散和蔓延的,這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是如此。
從公平的角度而言,目前在國內,高校及科研機構中,一些人造假可能是不得已而為之。在現實中,一些人盡管很有才華,但是如果發表的論文不夠數、不達到應有的級別,如果沒獲得足夠分量的學位,其職稱的評定就會出現大的問題,其職位或者職務的晉升也就變得難上加難。
在另一方面,目前中國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一個問題是大的、好的研究項目都是本單位或者本部門負責人或者學術領頭人所把持,并且這些項目往往還和個人的正當工資收入明確掛鉤。少數高校教師或者專職研究人員,為了拿到這些項目,或許被逼無奈,只得通過論文造假、學位造假、錢權交易、色權交易等一些手段實現“上位”。
筆者以為,要解決國內當前嚴重的學術造假問題,首要的是要改變現行的學術評價機制、人才晉升機制和學術研究環境,讓大家能夠踏踏實實、沒有后顧之憂地教學或者進行研究、公平地競爭和淘汰,而不是把心思花在“歪門邪道”上,在科學合理的制度安排中,都有晉升或者承擔研究重任的機會。
當然,為了不給投機者留下鉆孔子的機會,高校、科研院所也需要建立常態化的學術審核機制,不僅對國內的高校教師或者研究人員要加大審核力度,對“海歸”們也要如此。由于審核機制的缺失,很多人依舊沒有暴露在陽光下,社會所依靠的只能是民間打假的方式,但是這樣的方式顯然永遠只能是個案,它并不能從根本上遏制住這些嚴重的造假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