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紅星獎的參評產品水平有了明顯提高,企業開始擺脫單純以經濟為主導的設計模式,轉而關注環境、人文等方面。
擁有19個章魚“吸盤”的登山包;可與人互動的交互感應機器人、造型獨特的柿子沙發、可垂釣鯽魚的智能漁竿……7月17日,在“設計之都”大廈地下一層紅星獎博物館里,展示了“紅星獎”自2006年開辦以來歷屆的獲獎精品。據了解,紅星獎博物館將作為“設計之都”大廈的常設展廳,長期免費迎客。至此,獲得過有中國設計界奧斯卡之稱的“紅星獎”的精品在北京有了永久的家。
與設計大獎“零距離”
“紅星獎作為中國工業設計的最高獎項,自2006年起開始頒發給優秀的企業及個人設計師。以前,普通大眾要想看到這個大獎精品集中亮相的機會很少,這次為了讓大眾了解我國優秀的工業設計,另一方面也為了激發更多人的創作熱情,紅星獎博物館從今年開始正式對外開放。”樓曉紅說。
而創辦“紅星獎”,這個想法由來已久,只是苦于一直找不到合適的機遇。紅星獎辦公室主管、北京工業設計促進中心國際合作部主管樓曉紅告訴記者,早在2006年之前,世界各國公認的成功方法之一就是,通過設立獎項來推動本國設計產業的發展。當時,中國的聯想、海爾等企業都到國外去申請設計方面的獎項。
為了發展設計產業、提升設計產業國際化水平,2006年,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北京工業設計促進中心全力打造,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鼎力支持,創辦了“中國創新設計紅星獎”。
樓曉紅說,可拆卸的李寧MIX運動鞋、多功能的男式三合一沖鋒衣……這些實用、新穎的產品門類,并非“紅星獎”產品的全部。獲得紅星獎的除了京滬高鐵CRH380A型動車組、履帶起重機等接近國際水平的產品外,還有使用新材料和節能環保技術生產的各種產品。比如令人耳目一新的太陽能公交站,首次將太陽能光電組件融入其中,在實現自主供電的同時,節省了常規能源的使用,減少了人力、物力、財力的消耗;此外,國內設計公司送評產品的設計水平也明顯提高。
設計產品融入“集成”創新
樓曉紅介紹, 七年來,他們在“紅星獎”評審過程中感受最深的就是,中國企業對設計的認識和理解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即不再認為優秀的設計僅僅應該有漂亮的外觀,而是將設計作品看成是融科技、文化、人文等要素于一體的“集成”創新。比如,毅昌的電動車充電樁、嘉蘭圖的老年手機、浪潮的天梭K1系統等。
今年“紅星獎”評委之一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業設計系的嚴揚教授。他告訴記者,“紅星獎發展到今天,得到了國際和國內的廣泛認同,我認識的不少設計師都將獲得紅星獎作為一項特殊的榮譽。今年紅星獎的參評水平有了明顯提高,企業開始擺脫單純以經濟為主導的設計模式,轉而關注環境、人文等方面。”
武漢理工大學設計學院院長潘長學教授表示:“不少產品不再是僅僅注重外觀設計,而是開始與科學、技術、藝術等領域相結合。”比如精巧別致的多媒體開關、高貴典雅的廚房凈水機等產品,均體現了參評產品的國際化設計水平。
國外產品更注重實用性
樓曉紅告訴記者,紅星獎的評審工作主要從創新性、實用性、經濟性、工藝性、環保性、美觀性六大方面進行。自2006年設立以來,他們一直密切關注著獲獎產品,并且調研它們的社會價值、文化價值、商業價值等。比如獲得2010年紅星獎的浪潮TS850高端服務器,獲得紅星獎后該產品的銷售總額增加了190%。
“即便如此,中國的設計產品和國外的設計產品仍存在一定的差異。”樓曉紅說,中國設計的產品往往更注重人性化(比如在外觀設計上更注重和中國文化的結合),而國外設計師的設計水平已經發展到了一定階段,更注重產品的實用性、產品的材質、材料的選擇和產品的工藝。
嚴楊教授說,素有“東方設計奧斯卡獎”之稱的G-mark獎,迄今已有50多年的歷史。G-mark獎不僅重視產品的造型語言,更強調消費者使用經驗與產品便利性的創新與突破。如今,凡是獲得[G]標志的產品,即代表設計和質量的雙重保證。
嚴揚補充說,另外我國對創新設計重視不夠、認知不足。制造企業大多仍把重心放在制造工藝上,一些企業滿足跟蹤模仿,甚至依賴仿造抄襲,缺乏具有知識產權和自主設計創新的產品。
同時,制造企業對設計的價值認識不足,不愿為設計買單,同一項設計,國外與國內制造企業愿意支付的設計費用竟相差5~10倍。深圳一家設計公司為國內外設計手機的銷售分成相差10倍,這使設計企業單靠設計服務往往難以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