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檔有水準的心理疏導類欄目,既要兼顧到當事人的情緒,又要解釋他們所面臨的問題,并留給電視觀眾深深的思考。其中,心理咨詢師需要精準地把握當事人的意圖,了解并引導大眾思考的方向。
因廣渠門遇難車主遺孀邱艷的參與,湖南衛視定義為“全民減壓勵志節目”的《完美釋放》被推到了風口浪尖。盡管,邱艷解釋此舉只為向公眾澄清一些事實,但該節目的實際“減壓”效果恐怕并不如其自我定義的那么“完美”。
綜藝節目入場需謹慎
《完美釋放》的模式是邀請在生活中承受巨大壓力的釋放者來到現場傾訴,由社會各界的“減壓幫客”來點評,如果認可幫客和現場觀眾的指引,釋放者可當場體驗個性減壓方式。
廣渠門遇難車主丁志健的遭遇一度讓公眾唏噓不已,然而也有網絡傳言,說他傻,身體不好所以無法自救,這讓沉浸在巨大悲痛中的邱艷難以承受。于是,她想通過《完美釋放》節目澄清流言。
但此消息一出,立刻遭到網友質疑。最終,邱艷錄制的部分并沒有出現在7月30日的那期節目中。截至記者發稿,《完美釋放》官方微博的澄清視頻,以及節目錄制時流出的視頻已經被刪除。
北京博愛心理咨詢中心的資深心理咨詢師劉鐵剛認為,只要是當事人的選擇,公開釋放情緒、澄清流言,這無可厚非。“事實上,丈夫去世4天,她就選擇自我表達,恰恰說明,她并不是深思熟慮后,為了達到某種企圖而采取的這種做法,她的行為并沒有傷害到別人。”
不過,正如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員尹文剛所言,選擇向公眾公開自己的私人情緒,而且是在一檔綜藝節目,一定不是最合適的選擇。“在一個本質上追求刺激的、戲劇性的、沖突性的綜藝節目中,探討嚴肅的、情感的、心理的問題時,當事人是需要謹慎的。”
壓力測試儀對如何減壓意義不大
為了盡可能地保證節目真實,《完美釋放》引進了一臺“壓力測試儀器”,只有壓力指數超過35的釋放者才有機會進入現場。
長期從事生理心理學研究的北京大學教授沈政告訴記者,“壓力測試儀器”主要是根據心率變異性原理設計的,是有科學依據的。
科學家發現心率變化的大小與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有關。人在興奮的時候,交感神經占主導,安靜的時候則是副交感神經占主導。當心率變化小于0.25赫茲(頻率單位)時,交感神經占優勢,如果測試者當時的身體體位是坐著不動的,那么證明其大腦活動異常興奮,心理不平靜,就存在壓力。
沈政說,國內最早使用這種儀器是在2007年左右,國家隊比如射擊隊,為了掌握、穩定運動員比賽心理而引進。目前,心理學臨床應用的并不多。
劉鐵剛表示,儀器測心理壓力只是測量的一種方法,壓力測試包括自評和他評。“儀器相對于其他的測評方法更加直觀、可視,但是它給出的數值只能提醒當事人壓力的存在,沒有更多對實際癥狀的分析,對于普通人減壓的意義其實并不大。”
綜藝場合與心理疏導并不匹配
就如同此前各個電視臺推出的情感訪談類節目,《完美釋放》邀請的點評嘉賓中也包括專業的心理咨詢師,其他幾位則是一些社會人士,有行業精英,甚至還有演藝圈的名人。對于這樣的組合,劉鐵剛坦言并不看好。
真正的心理分析,心理專家首先需要詳細了解當事人的資料,有了彼此的了解、信任,然后才能作出分析,當事人才能獲得領悟,這豈是節目中短短十幾分鐘可以完成的?
在一期節目中,有一個小學六年級的小女孩“控訴”母親,學習負擔太重了,而且經常被拿來與別的孩子對比。
此時,嘉賓直言這是“虐待”、“變態”,而其母親一上臺,更是指責心理專家,“你沒有孩子,那么你沒有資格說話”,嗆得專家甚為尷尬。
對此,他坦言,心理學不同于一般知識性的分析,它必須兼顧當事人的情緒和心境。不少嘉賓只是就事論事,按照社會上普世的倫理和判斷來分析問題,卻不懂得照顧當事人的情緒、心境,又怎么可能獲得當事人的信任呢?
顯然,這并不是一個安靜、善于思考、和領悟的場合,當事人面對嘉賓的心理往往帶有自我保護的味道,想要證明、澄清什么。而事實上,無論是當事人還是嘉賓,內心都處在很強勢的狀態,各自都想要展示自己有理的一面,似乎言辭越犀利越好,從而贏得一個場面上的勝利或者是某種效應、效果。“這與真正有效的心理疏導是背道而馳的。”
不過,當前的電視節目似乎正是以此為目的。
實際減壓效果不明顯
節目的最后,欄目組還會根據當事人的壓力來源不同提供不同的減壓方式,比如,釋放負面情緒,尋求心理安撫或者自我挑戰等等。
四川“高考帝”45歲的梁實,連續16年參加高考,只為圓四川大學數學系的夢,可成績卻一次不如一次。最終,心理咨詢師讓其站在一面鏡子前稱贊自己,建議在自我稱贊中找到堅持自我方式的理由。
劉鐵剛說,這種減壓形式沒有錯。“電視節目往往選擇類似行為學的方法,讓觀眾可以直觀地、快速地感受到當事人的變化,事實上,這種照鏡子的方法確實能立竿見影地起到一定的心理暗示的作用,不過這種作用很難持久。如果沒能給予后續的支持,一旦他回到現實中,很可能依然是老樣子。因此,欄目本身對當事人的支持和治療效果甚微。”
“顯然,類似這樣的節目多少有些急功近利。”他認為,一檔真正有水準的心理疏導類的欄目,需要既要兼顧到當事人的情緒、懂得如何安慰,又解釋他們所面臨的問題,并留給電視觀眾深深的思考。其中,心理咨詢師也需要精準地把握當事人的意圖,了解并且引導大眾思考的方向。
不過,演播室畢竟不是心理咨詢室,要求欄目組在有限的時間內,真正幫助有心理壓力的人走出困境很難。如果這段經歷能讓當事人在很長時間的沉淀之后,突然想起,然后豁然開朗,同時節目通過直觀的方式,可以引起大眾的思考,也算是基本合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