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吳曉煜先生的第14部著述。曉煜先生是全國煤炭行業有影響的煤礦文化領軍人物,同時又是一位著述豐厚的學者型作家。曉煜先生一生勤勉博學,且能于諸多文化領域觸類旁通,憑其著述之等身觀其,曉煜先生的著述已展現出文化學者大家之端倪。作為與他結識近30年的同好,在得讀曉煜先生新作《華夏與海國游記》之余,不能不使我寫下對其敬重贊嘆的文字。曉煜先生畢業于南開大學歷史系,由青年時代的為人師表,一步步從煤礦企業基層走上煤炭行業的領導崗位,四十余年讀經研史筆耕不輟,按說寫上幾本有關史學的著述,憑其深厚的學養應不足為奇,可他不僅寫出了百余萬字的《煤史鉤沉》《礦業史事雜俎》《中國古代煤炭發展史》《中國煤炭史志資料鉤沉》等有關煤炭史學的著述,還能于繁忙的政務之余,夜耕筆耘地寫下文字考究的《歐非見聞錄》《學林漫筆》《酒史鉤沉》《中國古代詠煤詩》《夜耕村雜記》《中國煤炭碑刻》《糾正錯別字》等等。尤其令人稱道的是曉煜先生能把平生足履印痕,用游記的美學文本呈現于世人,實乃令人敬仰之。
捧讀曉煜先生的《華夏與海國游記》,我似乎看到這樣一幅畫面:蒼蒼天穹之下,茫茫曠野之中,行者曉煜先生身背簡單行囊,不辭辛苦地跋涉躬行于遠方的地平線上,他用自己獨特的眼睛去發現認識所經所歷所悟,用感性和智性的激情去擁抱心中至美的境界,誠如宗白華先生當年看了羅丹雕塑之后所云:藝術是精神和物質的奮斗,藝術是精神的生命貫注到物質界中,使無生命的表現生命,使無精神的表現精神。用宗白華先生這段充滿著美學與哲學意味的論述解讀曉煜先生,我想應不為過。我猜想,以曉煜先生面世的游記文品而論,其審美取向應為宗老先生美學思想的追隨者。或者說,至少曉煜先生與宗老先生的美學思想是心有靈犀的。比如,宗白華先生《藝苑趣談錄》序中談到:中國魏晉六朝的文人則注重人物的風度、言語的雋妙、行動的別致,來欣賞美,并把“氣韻生動”列為美術的終極目標。宗老先生提示給我們的是區別于柏拉圖、康德哲學分析式,及西方美學家從心理分析的角度來探尋美的意識的一種形態。我以為,曉煜先生的藝術實踐,正是具有這種魏晉風骨的美學思想形態的創作。曉煜先生善于從古今中外的文化史中,廣泛擷取富有啟發式的趣事趣談、人文掌故,使其作品給人以內涵豐富多彩,表象搖曳多姿之審美。正是基于這樣一種美學思想形態,曉煜先生的游記美文中處處透涌著“氣韻生動”的波瀾。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曉煜先生少年時代的夢想。為了這個夢想,曉煜先生伴隨著少年家境的貧困,青年學業的努力,成年工作的重負,晚年民族的興盛,努力了大半個人生。如今這個夢想終于以精美的文字,熔文化性、思想性、史學性、趣味性、知識性于一爐,不僅圓了少年時代的夢想,而且為游記文學創作樹立了良好的典范。正如著名作家劉慶邦在其書《序》中所言:他筆下的許多篇章,既有“我注六經”,也有“六經注我”,讀來的確讓人耳目一新。
曉煜先生不承認自己是旅行家,但我以為從其面世給讀者的百余篇游記美文,著實達到了“家”的境界和高度。在我理解,所謂旅行家不僅僅是一個挑戰自我的行者,而且應如徐霞客一樣,能把對自然的挑戰探行變成一種傳世于后人的精神文化遺產,唯其如此,方可為“家”。 曉煜先生恰恰做到了這一點,通覽曉煜先生《華夏與海國游記》上下卷16章,凡百余篇游記佳什,大有咀嚼英華,品不厭精之感。曉煜先生是在用他至臻至美的美學取向,為我們烹飪著一道道美味十足的游記文學饗宴。
譬如,對于魯迅我并不陌生。當年就學期間讀的最多的就是魯迅,并且也曾去過紹興,去過魯迅筆下的咸亨酒店、三味書屋和百草園,也曾品嘗過孔乙己吃過的茴香豆和滿街臭味飄逸的紹興臭豆腐。然我偏偏就沒如曉煜先生這般寫下點滴風波浪涌的游記文字,相比之下不免汗顏。曉煜先生是有心的,他把心作筆,任神游的思想感悟如椽揮灑,所不同的是,他并不人云亦云地記述所見所聞,而是把主體意識和客體文化背景有機地融合,“所寫的游記才能打上自己的烙印,才能區別于別人的游記”(劉慶邦語)。同樣是寫魯迅、寫紹興,曉煜先生寫的是魯迅給紹興留下的豐厚遺產; 同樣寫的是百草園、三味書屋與咸亨酒店,曉煜先生寫的是百草園的來歷,“神農嘗百草”之典故,三味書屋之名是壽鏡吾先生之祖父壽峰嵐所命,其匾由清代書法家景同(號舟山)書寫,三味之意取自“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之意;而咸亨酒店原本就是魯迅的本家出資開辦于光緒年間。由此可見,曉煜先生不愧為學者型作家,他是在用自己的史學思考和文化的血液,向讀者解析著一些鮮為人知的魯迅文化遺產現象的密碼。在《紹興記行》一章里,曉煜先生游記之筆還多涉水鄉紹興之橋,細考蘭亭、戒珠寺、題扇橋與躲婆弄之掌故,精析救國何須索女人的西施和唐琬令人扼腕的愛情悲劇。曉煜先生此時的筆記的是紹興諸暨西施故里,記的是王羲之在紹興的遺址,記的是南宋沈氏私家花園“沈園”,卻能用跨越時空的思考與審美觀照,引人入勝地順著其獨特的視角,使人情不自禁地于發思古之幽情之余,更加珍視這種精神文化遺產的歷史文化價值。
行者無疆,雕龍有道。曉煜先生喜游善記,尤為可佩的是其為文雕龍有道,洋洋二十余萬字的《華夏與海國游記》篇篇寫得文心唯美,字句龍騰。這里不妨試舉幾例:
翌日凌晨,我站在赤水河畔的花叢之中,河水在我的腳下緩緩流淌,它不停地流向遠方,水面上的漣漪,形成不起眼的細波微浪。我想,這茅臺酒就是在赤水河的懷抱中長成大人的,是哺其乳汁走出茅臺鎮、走出貴州、走向世界的。而且赤水河也哺育了郎酒、習水大曲、金沙窖酒、赤水老窖,是名副其實的美酒河。
這是曉煜先生《茅臺鎮與茅臺酒印象》一文中對被譽為美酒河的赤水河的描述。作者以赤水河千百年緩緩流淌,狀寫茅臺鎮以茅臺酒為首的醇美酒史,酒文化,使人如樽在飲,唇齒留香。
先說這里的茶。富春做茶事很講究的,茶社自行窖制的魁龍珠茶久負盛名。此茶為該社研創,源自清末民初。魁是指安徽魁針茶,龍即浙江的龍井茶,珠則是揚州自窖的珠蘭。龍井之色、珠蘭之香、魁針之味,故概括稱之為富春魁龍珠茶。因取之于三省,故作家莫言曰:二代名廚四季宴,一江春水三省茶。
這是曉煜先生對揚州富春茶社的探考,品茗之余筆下描述的《富春茶社》文本,也如富春的茶道,味道醇厚,氣若香蘭,口潤肺沁。
意大利的古文化,底蘊豐厚,是開放性的。從意大利的地理位置上看,它是三面環海,北接歐洲大陸,南與非洲隔海相峙,又可遙望東方的亞洲文明,這就使其文化既有地中海特色,又有歐亞非三大洲優秀文化交匯融合的優勢。
這是曉煜先生《意大利燦爛的古代文化》一文中對其古代燦爛文化的概括,其概括既有宇宙自然的角度,又有人類文化交融的厚度,可謂神游八方,思接千載。
我在從飛機的窗口向下望去,左邊是望不到邊的淺黃色的沙漠,極少綠色;右邊除了灰色以及像黃土一樣的色彩,簡直沒有其他顏色。一片片灰蒙蒙的房屋擠在一起,就像從遠方移來一塊塊高低不齊的木塊堆在了一起。房屋看去十分陳舊,如同土塊堆砌而成,又好像從土堆里鉆出來的一樣,掛滿了灰塵,且缺少及時的打掃。這難道就是偉大的開羅嗎?
這是曉煜先生《開羅印象》一文中,對開羅的最初印象。從飛機上向下俯視,作者心中向往的開羅猶如一幅缺少現代文明的灰色油畫,但是他不相信這是開羅的全部,因為他看到了“尼羅河像一條飄帶繞城曲行,藍色的尼羅河使開羅城顯示出了生機和深厚的活力”。
這個山谷叫波濤谷,飛瀑層層垂瀉,白練倒懸,水滴聲、波濤聲不絕于耳。谷底是人造海灘,鋪設白沙,水上浪涌波滾,游人猶如置身于海灣。九十米高的滑水線可使尋求刺激的游人得到滿足;寬闊的皇家游泳池,堪稱世界一流;清泉流水和雨林小徑,又使人心曠神怡;沙灘上的躺椅、涼亭、高高的棕櫚和叫不出名目的奇樹奇葩都令游客心神陶醉。
這是曉煜先生《天造地設太陽城》文本中,對波濤谷的唯美潑墨。其文字的精美與典雅,堪稱美輪美奐,令人醉讀之,醉往之。
我站在燈塔平臺的高大圍墻內,分別向南西東三個方向望去;西邊是大西洋,東邊是印度洋,兩大洋在這里交匯融合,海水借風而生浪,浪花因撞擊而飛揚。濤涌一天墨,浪飛拍岸碎。海濤洶涌巨雷,萬里堆雪排天來。極目遠望,兩大洋收入眼底。海闊天空,水天一線,遠處海水的波濤反而寧靜一些,景物反而單調了許多。這也許是致遠才能寧靜的道理吧!
這是曉煜先生《令人稱奇的好望角》文本中,對好望角氣象萬千的描述,寥寥數筆,便在讀者眼簾推入一幅波瀾壯闊水天一色的壯美景觀。
總之,曉煜先生用自身的文化涵養和睿智唯美的文化取向,努力為我們打造著一種集文學性、史學性、知識性、審美性于一體的新型旅游散文文化文本。嚴格的說,游記文學并不是一種高不可攀的文學樣式,只是如曉煜先生這樣能于思想主體與自然客體融匯的游記文本中,廣獵子經史集、山川風物、人文掌故、詩詞歌賦、宗教繪畫、茶藝酒品、美食佳肴,且信手拈來結成文章者,在時下人心不古,逐利盛行的世風之下,又有幾人能醉心這種游記文學的寫作?讀曉煜先生的游記散文,不妨會聯想到余秋雨先生的文化散文。二者在散文的文化特征上屬性相同。不同的是余秋雨關注的是較大的歷史文化背景,曉煜先生較為關注的是大眾文化的草根性。二者含納的歷史文化背景不盡相同,但在散文文本的美學取向上,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讀曉煜先生的游記散文,由于其篇幅特征精粹短小,往往在審美愉悅上,卻有著事半功倍之效。他盡管年事略高,但精神矍鑠、文思縝密、情趣典雅、心智唯美。更因為,他的“藝術的理想和變的條件是一味絕俗”(宗白華語)。
謂予不信,請君拭目以待!
2010年12月8日于鶴崗
作者檔案
桑俊杰: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煤礦作家協會副主席。現供職于黑龍江龍煤鶴礦集團。代表作有詩集《石炭魂》(北方文藝出版社)、《滄桑詩耳》《復歸繆斯》、長篇電視小說《解放區的天》(拍攝成26集電視連續劇)、中篇小說《鴿子樹》。曾三次榮獲中國煤礦文學烏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