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童話《白雪公主》是極具倫理價值的文學文本,“白雪公主”故事在過去兩百年間的變化揭示了文學經典改寫的倫理話語與社會變遷之間的密切聯系。格林兄弟的《白雪公主》凸顯了維多利亞時期的資產階級的倫理觀,社會、法律都體現著建立初期的表現。巴塞爾姆的《白雪公主》則用顛覆性的寫作模式,以后現代的理念為武器與現代性主流的倫理道德觀念開戰。而時間最近的山德斯的電影《白雪公主與獵人》則是當代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下的社會倫理觀的表現,沒有絕對的善惡分界只是選擇更多的利益。
關鍵詞:《白雪公主》 社會 倫理
“文學過去和現在都是一種富有特點和不可替代的道德思考形式,文學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它典型地、集中地反映人類社會道德現象,描寫了社會存在的道德矛盾和沖突,因此文學也就必然可以成為倫理學研究的對象。”{1}童話《白雪公主》正是這樣一個極具有倫理價值的文學文本。本文選取了格林兄弟的《白雪公主》、巴塞爾姆的中篇小說《白雪公主》以及《白雪公主與獵人》這三個文本,試做較深的文本分析,以透視倫理話語和社會變遷對文學經典的改編的影響。
一、格林兄弟的《白雪公主》
《格林童話》產生于19世紀初,是德國著名的語言學家,雅格·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經過廣泛的收集、科學的整理、藝術的加工,最終完成的德國民間文學。最初的書名是《兒童和家庭童話集》。這本書對德國文學的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影響越過國界傳到世界各地。
一般認為,格林兄弟所處的時代之前,兒童文學基本是不存在的,也沒有所謂的兒童,至少不像我們今天所想的那樣。因為,幾世紀以前兒童往往夭折,所以除非他們證明自己有生存的能力,否則鮮少有人會關注他們。19世紀,工業革命席卷整個歐洲大陸,大部分的人口從偏遠的鄉村來到工廠所在的城市中。社會出現資產主義和維多利亞風格的家庭,兒童這一概念逐漸受到重視。 “以新教派的觀念,兒童是未成形的人。唯有通過識字、教育、理性、自我控制、羞恥感的培養,兒童才能培養成一個文明成人。”{2}因而,認為童年階段需要有特殊的玩耍和教育,尤其是道德方面的教養。格林兄弟正是在這樣文化演變的背景下,整理出《白雪公主》這個童話故事。這個童話故事同樣是以家庭為核心,其讀者主要是少年兒童。這個故事本身就承擔了教育兒童了解和認識社會的功能。在兒童的倫理教育中擔當了重要角色。于是乎,故事中的屠夫扮演著善良的平民;小矮人、王子扮演著解救危難的英雄,他們不放過可以對白雪公主教導的機會;壞皇后則是反面教材。這些教導主要是說給作為讀者的兒童聽的。格林兄弟的《白雪公主》適應資產階級倫理教化的需要,是在資產階級文化傳統下有意識的產物,它最意味深長的變化折射出兒童觀念和兒童教養方面的社會變遷。
《白雪公主》采用大團圓的結局方式,其對兒童倫理教育的意義昭然若揭:屠夫作為善良的民眾不應該屈從于惡勢力,而應該勇敢并巧妙地與惡勢力作斗爭;白雪公主心性善良單純,但應該有防人之心,不應輕信陌生人;壞皇后為自己成為最美的人這一私利而迫害善良的公主,最終不會得逞,而會受到老天的懲罰;善良的白雪公主,最終會碰到正義而勇敢的王子來解救,過上幸福的生活。于是“王子和公主最終過上幸福的生活”這一結局,成為這則童話的希望之光。
《白雪公主》這則童話,從某方面反映了格林兄弟的女性倫理觀。從身份上看,女性都是以女兒、妻子、母親的面目出現,她們是家庭組合中的重要部分,肩負著相夫教子的職責。而男性常是王子、勇士,更多地體現出一種獨立自主性。格林兄弟的《白雪公主》宣揚男性的重要性及女人需要保護,這是維多利亞時代歐洲常見的家庭生活的規范,屠夫、小矮人、王子都是19世紀的父親及丈夫的形象——“保護者”。這種女性觀是歷史的沿襲。白雪公主遭壞皇后妒忌而被其強行趕出宮廷,其后又被追殺。這一情節象征著兒童離開父母的懷抱,獨自面對外面復雜的世界。社會是復雜的,壞皇后是邪惡的,兒童萬不可輕易相信陌生人的甜言蜜語,否則會招致滅頂之災。在格林兄弟的筆下,白雪公主無法處理周圍環境的邪惡勢力,必須在屠夫和小矮人的幫助下才能求得安全。雖然這里的邪惡勢力,壞皇后是女性的角色,但這個女性只能依靠巫術的力量才能作惡,并且最后也是在屠戶、小矮人、王子的共同力量之下失敗而亡。從整個故事來看,女性并不是故事敘述的中心,即使女性的行動是童話的中心,其目的也是為了凸顯女性對男性的意義,促成男性成長,使之形成完整的人格。
二、巴塞爾姆的《白雪公主》
1967年,美國作家唐納德·巴塞爾姆發表了他的中篇小說《白雪公主》。作品一經發表就震驚文學界,而對這篇作品的評價的差異之大也是令人咂舌。小說是由107個支離破碎、荒誕不經的碎片組合而成。從內容上來說,這些碎片包括新聞、廣告、學術著作、調查問卷、怪異言論、人物意識流。巴塞爾姆稱這種手法為“拼貼”,整部小說的連續性很弱,更像由許許多多的片段連續而成。這種敘述方法本身就是對于傳統敘事模式的否定,并且通過荒誕的情節及扭曲的意義來擴充文本的內涵,而對于后現代生活的思考也隱藏在這些看似不羈的文字里,只等著獨具慧眼的讀者去挖掘。作者用互不相連的片段給我們編制出一個光怪陸離、異彩紛呈的后現代社會,讓社會生活的枯燥乏味和人性的貪婪丑陋暴露無遺。
小說故事的人物設置與原童話基本一致。二十二歲的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居住在美國的一個城市。七個小矮人經營著一家嬰兒食品廠,兼職洗刷大樓,對于現有的生活極其滿足。白雪公主為他們洗衣、做飯、購物并提供性服務。白雪公主接受過大學教育,所以相較于小矮人,她對于這種平庸的生活無比厭煩,時時刻刻都在期待王子的出現。于是王子保羅就適時地登場了,但相比格林兄弟的童話,保羅身上擁有王族的血統,卻是個十足的俗人沒有任何王者風范。故事中還有女巫簡,她與霍格勾結打算毒殺白雪公主。膽小怕事的保羅,知道了他們的預謀,非但沒有拯救白雪公主于水火,反倒自己躲進修道院以避免殃及池魚。最后,保羅誤飲了簡為公主準備的毒酒中毒身亡。而白雪公主在保羅的墓前以“處子”之身憔悴而死,羽化而升天。
巴塞爾姆的《白雪公主》本身是對于格林兄弟童話的一種顛覆性的改編,其本身最大的意義就在于對于傳統價值觀念的顛覆和解構。而這種顛覆性的文本正是在后現代主義背景下產生的。后現代并不是一個時間概念,它的最直接表現就是與現代性的決裂,無論是現代的理論、文化實踐、意識形態、藝術風格都要徹底顛覆,要從舊的限制和壓迫的狀態中解脫出來,進入一個新的領域。在巴塞爾姆的《白雪公主》作品中,反英雄、反崇高、凸顯人性的庸俗無聊甚至丑陋是極力倡導的,其所以迥異于原童話中的善惡分明的道德世界,人物想象成功“脫冕”。這樣看來消解的不僅僅是一個個人物的符號,更是傳統生活中的倫理道德觀念。在現代倫理學中個體的自由和幸福是被強調要確保的,但在實際情況中是它為人們提供了一種牢籠式的安全感以確保在道德選擇的時候不會困惑或不安。這也就造成了個體行為評判標準的單一化。而后現代的倫理則強調個體從設置的道德規范的僵死軀殼中解脫出來,實現一種“自治”的、無規范的道德實踐。白雪公主在格林兄弟的童話中最終是被王子所救,在巴塞爾姆的小說中公主也一直在等待王子完成他的使命,所以她對求婚者說:“但是,這一愛情不可能存在,因為你的血統……我必須堅守著,把自己留給一個王子和王子形象,類似保羅那樣的。我知道,直到今天,我甚至絲毫瞧不起他。可是,他的血管里流淌著國王、王后和紅衣主教的血液。”{3}但不久保羅就證明公主完全錯估了血統重生的王子形象的能力。我們就不禁懷疑任何時代的“貴族血統”“王子性”“英雄行為”這些概念本身是否行得通。從前的倫理中樹立的正義者、英雄的形象,在后現代的背景之下已經失去其本身的意義。“哎,我真感到失望,要么我高估了保羅,要么我高估了歷史”,現實已經無法維系這類倫理道德的價值標準,因為他墨守成規而最終導致個體壓抑。在這個時代,人們共享的倫理觀應該是多元、寬容、共享,進而為個體自由開辟出更為廣闊的空間。
三、山德斯的《白雪公主與獵人》
雖然巴塞爾姆的《白雪公主》具有很強的顛覆性,引起文學界的一番熱潮,但對于普通大眾來說格林兄弟的《白雪公主》是長時間來被認知和接受的。而電影這種新型的藝術媒介,能夠通過攝像機,賦予畫面更鮮明的透視關系、景深感和構思層次。至此在電影電視劇中對于白雪公主的改編便層出不窮。其中,2012年出現的魯伯特·山德斯所導演的《白雪公主與獵人》饒有特色地反映了當時的倫理話語與社會的變遷。
《白雪公主與獵人》講述了落難少女與惡勢力激烈對決的故事。故事還是從傳統的童話方式開始:邪惡的王后派獵人殺掉世界上最美麗的人——白雪公主。而獵人在發現被王后欺騙之后,決心帶著白雪公主逃離黑森林。在被王后爪牙追殺的過程中,獵人教授公主如何保護自己,并且憑借著自身的一顆象征著生命的善良的心,震懾了巨魔,小矮人也誓死相隨。最終殺死了王后,使整個王國擺脫黑暗,得以新生。整個故事的基本結構相較于格林兄弟的童話故事沒有太大的變動,開頭與結尾的框架結構沒有更變。只是愛情故事的男主角從王子變為了獵人。
改編后的“白雪公主”的故事內容有很大的變動,更加側重于公主的復仇以及王后的內心世界。公主被囚禁的幽暗歲月、黑森林里的九死一生、艱難困苦的野外生存一步步促成了白雪公主的復仇大計,一頁頁展現了少女在絕境中的成長史。不同于格林兄弟那個時代,在當今的時代,人類的生存環境正在逐漸遭到破壞,無論是來自自然的,還是源于各種社會沖突的人禍都作為潛在的威脅作用著每個人。人類的危機感以及生存的艱難在這個作為社會弱勢群體的少女身上表露無遺。黑森林中妖魔萬狀,整個色調陰沉晦暗,沒有生命的氣息。這個時代純真的充滿七彩氣泡的童話已經不復存在。
電影中的人物的形象也有很大的變動。現代社會對于美和青春的關注在此得到體現。白雪公主作為主人公本應該是相對于王后對立面“白”的這一形象而存在,白雪公主顧名思義就是肌膚勝雪,其整體形象就應該是純潔無瑕的。但電影從開始到結尾,白雪公主多數都是衣衫泥濘、灰頭土臉的形象。而且也不再是溫柔可人,反叛逆而英武更像搖滾女青年的形象。而王后在這個版本中的角色被突出到跟公主并駕齊驅。作為這整個故事的終極主導者,王后在格林兄弟的故事里并沒有太多的外貌描述,只是通過對公主美麗的妒恨來間接表現。而在此電影中,王后妖艷的黑金色系的形象具有極大的氣場,邪惡而不可探測。利用自己的美貌殺死一個個國王,不斷侵吞著鮮活的生命,所到之處陰風陣陣,森氣逼人,并且以吸食少女精魂以維持青春美貌。無論是白雪公主的英氣或是王后的妖嬈,都折射出新時代對于美和青春的不同觀感,不再是純粹的女性、善良之美。
與美對應的,還有關于善惡的倫理話語。在傳統的童話中,即使主人公遭遇到各種磨難,但看故事的兒童也不會感受到陰森恐怖的氣息。童話一直走著逆流而上的路線,黑暗最終會被光明所驅散。壞王后最終也無法成功殺死公主,王子總會及時出現。未來一定是美好壓倒邪惡困苦。但《白雪公主與獵人》卻給我們展示了另一種人生觀。這種“黑童話”式的表達方式在新時代的電影中常常被采用。它不再是一種逆流而上的尋求光明的路,而是一種順流而下的“以黑遏黑”,強調的是暗色的渲染以及一種生存法則的建構。當然最終的結果也是懲惡揚善,但在此過程中“純良之善”已經不是絕對正確的生存法則,善和惡需要相互制衡,接受以及學習黑暗世界的殘酷,才是現實社會對童話的投影。
相較于半個世紀之前,現今這個時代是個強調競爭和合作、注重實際利益的時代。這一點在《白雪公主與獵人》這一電影中展現無遺。獵人與王后的交易促成了對白雪公主的大逃亡;在得知被王后欺騙獵人轉投白雪公主;逃亡的路途中獵人教導白雪公主生存戰斗技能,合作逃出了黑森林;在仙女天堂中遇到七個小矮人,并肩作戰殺死了王后的弟弟;遇到王子,與王子及其父親一舉攻破王后的城堡。其間王子曾假意投靠王后的弟弟以便追蹤到公主,王子的父親因為自己的國民而反對反攻。當然這些競爭合作、利益相關并不是赤裸裸的,因為這畢竟還是童話改編的電影。公主那顆能讓生命起死回生的心成了至高的利益。王后要奪取它以永獲青春,獵人、小矮人、王子、國民要依靠它重見光明。
四、結論
白雪公主從19世紀誕生到現今已經有兩百年的歷史了。兩百年的人類社會已經經歷了滄桑變化,而社會倫理對應著不同的時代亦有不同的征象。格林兄弟的《白雪公主》凸顯了維多利亞時期的資產階級的倫理觀,社會、法律都體現著建立初期的表現。巴塞爾姆的《白雪公主》則用顛覆性的寫作模式,以后現代的理念為武器與現代性主流的倫理道德觀念開戰。而時間最近的山德斯的電影《白雪公主與獵人》則是當代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下的社會倫理觀的表現,沒有絕對的善惡分界只是做出更能創造出利益的選擇。無論“白雪公主”這個故事是以什么樣的人物特征、故事情節出現,其經典的地位都是不容置疑的。而這個經典故事又可以創造出什么不同凡響的作品,則與創作時代的社會倫理話語息息相關。
社會的變遷還在繼續,白雪公主正在換裝,以等待出演新的故事。
{1} 聶珍釗:《文學倫理學批評:文學批評方法新探究》,《外國文學研究》2004年,第5期。
{2} 尼爾·波茲曼:《童年的消逝》,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220頁。
{3} 唐納德·巴塞爾姆著,王偉慶譯:《白雪公主》,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70頁。
參考文獻:
[1] 李玉平.多元文化時代的文學經典理論[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0.
[2] 查爾斯·哈里斯.文學傳統的背叛者——美國當代荒誕派小說家[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
[3] 童慶斌,陶東風.文學經典的建構、解構和重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4] 唐納德·巴塞爾姆著,王偉慶譯.白雪公主[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5] 陸楊.經典與誤讀[J].文學評論,2009(2).
[6] 方環飛.碎片的道德——后現代倫理透視[J].云南社會科學,2011(5).
[7] 聶珍釗.文學倫理學批評:文學批評方法新探究[J].外國文學研究,2004(5).
[8] 聶珍釗.關于文學倫理學批評.外國文學研究,2005(1).
作 者:鄭若之,暨南大學文學院2011級文藝學碩士研究生。
編 輯:張晴 E?鄄mail: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