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柳河東雖然沒有直接參與到唐代古文運動的理論與創(chuàng)作群體中,但是他對古文運動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其《段太尉逸事狀》的行文風格和對人物的刻畫可謂是獨具匠心的。從這篇逸事狀中,我們還可以感受到柳河東對人生的感悟。
關鍵詞:行狀特征 人物形象分析 作品特色
《段太尉逸事狀》是唐代散文中的佳作之一,也是柳河東的一篇力作。作品采用的是“行狀”的方式。“古代為大臣立傳是史官專職,別的人只有把原始材料送呈史館,供史官參考采用。這種送去的有關個人生平的材料就叫‘行狀’。”而柳河東雖采用了這種方式,但是他把主要筆墨集中在“逸事”之上,因此命名為“逸事狀”。
一、作品中人物形象特征設置
作品中對段太尉這個人物形象的刻畫主要是通過三件具體的事例來進行的。第一件事情中側重刻畫了段太尉制止郭■縱兵橫暴的例子。這件事情牽扯到四個不同身份的人物。郭子儀作為汾陽王,雖然沒有出場,但是他的特殊身份不容忽視。郭■是事件中的核心人物,任尚書(據《通鑒考異》記載:“據《實錄》,時■官為左常侍,宗元云尚書,誤也”{1})、行營節(jié)度使,現寓軍■州,縱容兵士橫暴的主要人物。白孝德,當時的■寧節(jié)度使。段太尉,時任涇州刺史,制止、處理郭■縱兵橫暴的重要人物。當然,從個人身份來說,他在這幾個人中的官位也是最低的,因而在問題的處理上,段太尉需很注意自己的身份。段太尉首先“以狀白府”。他說,自己現任涇州刺史,“甚適,少事”,只要“以虞侯命某者,能為公已亂,使公之人不得害”。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段太尉在說這話的時候,他很注意顧慮白孝德的感受。因為于白孝德來說,他也有他自身的難處。郭子儀是他的頂頭上司,此時郭子儀自行營入朝,讓兒子郭■代理軍務,若是此時白孝德介入當是不妥,且白孝德此時管轄的范圍應是州郡內的事務,而唐代的節(jié)度使“在其地域,可以指揮軍事,管理財政,甚至該地區(qū)用人大權,亦在節(jié)度使之掌握”,官大一級壓死人,又屬于不同的范圍內,白孝德當然有顧慮。
段太尉對暴亂士卒的處理可謂是直截了當,大快人心。作品中的描寫也是簡單明了,“列卒取十七人,皆斷頭注槊上,植市門外”。這一切來得都太突然了,有的人知道后是“震恐”,有的則是“大噪”。當然也有人拍手稱快之余,又不禁為段太尉捏一把汗。段太尉卻可以“笑且入”,后諭甲“尚書固負若屬耶?副元帥固負若屬耶?奈何欲以亂敗郭氏?”這些話說得是合情合理,直接點出了這些甲士給郭氏帶來的危害。而接下來給郭■講這些道理時則更需要點明其中的利害關系了。首先,段太尉點明,人們只將郭■的“罪”歸于“副元帥”;其次,“■人惡子弟以貨竄名軍籍中”已是大錯,且“殺害人”,接下來“大亂”的發(fā)生自是在所難免。一旦大亂,人們還是會說 “尚書依副元帥”。所以,郭■可以不管自己的臉面,也可以不管自己的將來,但是總得想著自己老子的面子,想著自己老子的前途和未來。當然,有他老子的蔭庇,郭■的錯還有老子替他擔著;一旦他老子的前途都沒有了,郭■的命還能保得住嗎?命都沒有了,郭氏的功名又從何談起呢?這一番話讓郭■頓感茅塞頓開。
本來此事到底應該是可以結束了,但是,接下來段太尉卻提出“未晡食”,“疾作,愿留宿門下”。有人將這個細節(jié)評論為是段太尉的節(jié)外生枝。筆者覺得不妥,這恰恰是段太尉處理這件事情時的高妙手段。他的這些活動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給郭■消化的時間——以便這位公子哥能對自己的勸誡徹底想通。設想一下,若是郭■后來反悔了,或是覺得這件事情讓他丟面子了,那將會有怎樣的后果呢?給他以充分的時間想明白了,也給他以時間把面子撿回來了,這是非常重要的。唯其如此,郭■才能在沒有段的催促和提醒下,去到白孝德處致歉。當然,通過這件事情,柳河東最重要的是告訴大家,雖然段太尉是個武官,但是在處理問題上,他不莽撞。對待不同的事情、面對不同的人,他采用的方式方法是不同的,但是無論對什么人,無論對什么事情,他對度的把握都是非常好的。換句話說,段太尉的良好品質的實質恰恰就是處理有度。對橫暴的士卒一刀殺掉,懸于桿上,是最好、最直接、最有效,也是最有威懾力的做法。而郭■的身份、地位的特殊是客觀存在的,對他的處理要考慮到郭子儀的面子,要考慮郭■的接受力,畢竟最終的目標不是炫耀自己,而是為了處理問題、解決問題,當然,更不能在一怒之下忽略掉官階的差異。
文中對段太尉處理焦令諶收租一事和拒收朱■大綾寫得相對簡潔多了,但是,這兩件事情的描寫對段太尉品質的刻畫有著重要的強化作用。在處理焦令諶這件事情上,段太尉始終保持著他的儒雅和謙虛,沒有指責,沒有抱怨,他只是默默地把自己認為該做的事情做好。從時間上看,這件事情發(fā)生的時間較第一件事發(fā)生的要早一些,但是柳河東講這兩件事情的敘述位置調換,可謂是匠心獨具。第一件事情中段太尉有著他的“威猛”,而這件事情中,段太尉則是“大泣”,“使勿知”的做法。通過這兩件事情,我們可以深深感受到,段太尉在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上,是一個非常注重“度”的把握的人。焦令諶一開始的蠻橫、不講理,與得知事情真相后的“自恨死”(按《段公別傳》:大歷八年〔773〕焦令諶猶存。蓋宗元得于傳聞,其實令諶不死也②),兩相比較,段太尉的人格力量不難凸顯。
二、作品的行狀特征分析
柳河東的這篇“逸事狀”從本質上講,主要是為了記載段太尉這個人及其一些逸事,以供史官修撰時采用,因此,在行文中,柳河東非常注重對事的描寫和對人的刻畫。
相比較而言,第三件事情是著墨最少的地方,作者通過白描的手法,只用了很少的筆墨將這件事情的始末交代了一番。從起初“戒其族”,到后來得知實情后的“怒”,接著段太尉將大綾三百匹“如司農治事堂,棲之梁木上”,這幾處細節(jié)承接縝密,不著痕跡。事情的結尾也是以“其故封識具存”戛然而止。這件事情似乎已是完結,但越是如此,讀者越覺得此事值得回味,一個一身正氣的人物形象傲然挺立于人們的眼前。如果說,之前的兩件事情讓我們覺得那是一位隨性的武者的話,那么此刻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則是一個剛正不阿而又深深震撼人心的仁人志士!
而這三件事在選擇和布局上的用心,也正充分體現了柳河東對“狀”這一文體的特殊效用的把握和運用。在接下來的行文中,柳河東突破行狀的定規(guī),在以程式化的結尾完結后,另行文說明:“今之稱太尉大節(jié)者,出入以為武人,一時奮不慮死,以取名天下,不知太尉之所立如是。”這些言語很顯然與第三件事情是直接相關聯的,也是在前三件事情的基礎之上真正開始闡發(fā)自己行狀的真正目的。一則是為史館修撰提供材料,二則更是還包含了為段太尉“正名”的愿望。看來,柳河東認為,人們把段太尉對朱■的怒斥和以象笏擊打歸結到是“武人”所為,誤會他是“一時奮不慮死”,這些只是一些偏見而已。當然,行文至此,連讀者也不得不為段太尉的人格力量所折服了。
柳河東對散文創(chuàng)作的認知和韓愈有著很強的一致性,但是相對于韓愈在文壇上的領袖身份和政治上的史官修撰等身份相比,柳河東的仕途之路就坎坷得多了。這一點在這篇“逸事狀”中也得以展現。行文中,柳河東非常注意措辭,力求把段太尉這個人物寫得客觀、生動,另外,在行狀結束后,他還另外增加了一些說明性的言語。他說“宗元嘗出入岐、周、■、■間……竊好問老校退卒,能言其事”,在收集了太尉這些相關的事例之后,柳河東還請“會州刺史崔公來……復校無疑”。可見,對呈上的這篇行狀,柳河東是花費了很多心思的,也是非常小心翼翼的。這一方面跟他自身的創(chuàng)作風格有關系,當然也跟他的為人處世的特征是相關聯的。從這篇行狀上看,柳河東在修史方面真可謂是匠心獨具了,只嘆息他沒有這樣的機會。
① 轉引《古文鑒賞辭典》,江蘇文藝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版,第802頁。
② 轉引《古文鑒賞辭典》,江蘇文藝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版,第804頁。
參考文獻:
[1] 古文鑒賞辭典[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87.11(第1版).
[2]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6(第1版).
作 者:王海燕,博士,解放軍理工大學理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編 輯:張晴 E?鄄mail: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