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們都知道:不能因為你“傷不起”,它就必須不漲價,漲價自然有漲價的道理??陀^而言,自2月8日調整成品油價格以來,受伊朗核危機等因素影響,國際市場油價大幅攀升;而2月下旬和3月上旬,美國西德克薩斯原油和英國北海布倫特原油期貨價格分別達到每桶109.8美元和126.2美元,均創2011年4月份以來的最高水平。
及至2月24日,國際市場三種原油連續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價格上漲即超過4%,目前漲幅已超過10%。按照游戲規則,油價漲價預期是早已落下的“第一只靴子”。
國家發改委在解釋了漲價原因之后,附送了兩條漲價意義:一是發揮價格杠桿的調節和引導作用,促進資源節約;二是理順價格關系,保障市場供應和能源安全。四五毛錢的漲幅,能達成公眾的“節約意識”,這個想法顯然過于天真;至于依葫蘆畫瓢的漲價慣性等于不等于“理順價格關系”,這顯然也是個無疑而問的問題——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成品油定價機制的頂層設計早就可以“洗洗睡了”。發改委的理由我們能懂,油企巨頭的暴利之夢我們也懂,但盤旋在油價“8”時代的那些古老問題,為什么遲遲得不到明確的答案?
首先,從具體的價格來看,2008年6月的國際油價一度飆升至頂點,達到每桶135美元左右,而彼時我國國內油價每噸6480元上下;最近國際油價瘋漲,也才126美元左右,離135美元還有將近10美元的距離,而此時我們的成品油價格已經“合法合理”調整到了9180元。如此折算下來,國際油價離頂點還有8%左右的落差,而我們的成品油價格已經比當年最高位時候的“對應價格”飆升了40%有余。這種尚未考慮CPI或貨幣通脹因素的聯動機制,看起來程序無瑕,為什么又經不起目的正義的考量呢?
其次,既然“進價貴”是國內油價高企的直接原因,那么,為什么不能放開市場、讓民企長袖善舞地引入稍微便宜些的成品油?這些年,我國石油消費的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2011年甚至超過了56%,因此,利用好國外市場是無可回避的課題。
此前,根據中商石油委對俄羅斯及周邊一些國家多次考察調研,譬如目前俄羅斯的油價較為便宜,比我國每噸便宜3000多元人民幣,阿塞拜疆油價每噸便宜5000多元;而在今年全國“兩會”前,一個有關“放開民營企業進口成品油為主題的會議”在中國商業聯合會悄然舉行。一致的看法是:民營企業經營靈活,不需要國有資金,政府不承擔任何風險,只要監管得當,讓他們去找便宜的成品油,對國家、企業、民眾都是有益無害的事情。
此輪成品油價格上調幅度驚人,油價攀至2008年以來的第二大高點,再次暴露出現行成品油定價機制上的諸多癥候群。拋開““裸油價”之爭不說,撇開情緒性口水不談,起碼眼下而言,僅靠增加油價上漲幅度來平衡各方利益已是強弩之末。一些看起來有點“2”的老問題,其實一次次敦促著游走在全球汽油價格排行榜前端的中國油價:每一次的上漲,都需要給市場及公眾一個更清晰而經得起拷問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