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樟柯要出手建一家文藝電影院了,盡管只有一個廳100個座位,但這個消息還是讓文藝青年和電影愛好者們感到高興。據說賈樟柯的這個“場子”的地皮是屬于自己的,放映的電影也以文藝片為主,這樣的話賈導此舉的理想化色彩就愈加明顯了,把一個夢付諸于實踐,這樣即便辛苦些也值。
孟京輝曾改建過一個400個座位的劇場并將其命名為“蜂巢劇場”,《戀愛的犀牛》、《兩只狗的生活意見》、《空中花園謀殺案》等作品輪番在這家劇場上演,很多人都認為這家劇場的日子會難以為繼,但事實表明這家劇場不但鞏固了孟京輝在話劇界的地位,也為他帶來了一定的商業利益,賈樟柯此番辦文藝影院,應從孟京輝那里多尋找一些經驗。
對于文藝青年來說,話劇電影不分家,喜歡話劇的,沒有不喜歡文藝電影的,而喜歡文藝電影的觀眾,又要遠遠多于喜歡話劇的。在北京、上海、成都、南京等這些城市,文藝青年甚至文藝中年的數量是相當可觀的,相信他們不但能支撐起一家文藝影院,未來更有能力支撐起一條或幾條文藝院線。
賈樟柯的新影院即便建起來,也不是北京第一家文藝影院,位于東直門附近的MOMA百老匯影城才是京城文藝青年的第一個電影陣地,許多文藝電影的首映都在這里舉行,這里的文藝電影上座率時常爆滿。只是MOMA顯得有點不那么純粹,因為市面上的商業電影,它幾乎一個不落地也放映,在這家文藝氣息濃厚的影院里,看到商業片的海報,總覺得有些格格不入,但考慮的生存問題,文藝與商業在這家影院的糅雜,也并非那么難以接受。
衷心希望賈樟柯的影院建起來后,能堅持住只對文藝片開放,這三十年來,國內還是誕生了不少值得反復觀賞的文藝電影,別的導演且不說,賈導的“故鄉三部曲”《小武》《任逍遙》《站臺》,就可以當做這家影院的常駐放映影片,每隔一兩個月或三五個月就放一遍,雖然很多觀眾早已通過影碟的方式欣賞過這些作品,但在大銀幕上多看幾次也不壞。
MOMA中有書店,出售的全是電影書以及電影海報等電影衍生品,想一次找到最多的電影書籍,來這里算對了。
此外,MOMA還有影碟和咖啡出售,在等待看電影的時間里,捧一杯咖啡在一個還不算小的空間里,安心地翻翻書、挑挑影碟,是一種很好的享受。如果賈樟柯的影院在經營場地方面允許,不妨也擁有上述功能。現在人們喜歡把看電影和吃飯、休閑、交友、購物等捆綁在一起,一勺全燴了,單純只放映電影,在吸引力方面自然會下降不少。
我是文藝電影和人文書店忠誠的支持者,只要有閑必進這兩個地方,而且每次“賊不落空”,都要看一場電影或買幾本書帶走。擁有這樣情懷的人其實有很多很多,但他們中的不少人有些懶,需要更多的刺激因素來改變他們的宅男宅女生存狀態,等他們都養成了每周不去影院看一遍文藝渾身都難受的習慣,文藝院線的春天就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