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人教社英語(必修三)第一單元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教學過程的反思,與大家一起探討如何增強中學生的節日文化觀。
關鍵詞:英語教學 反思 節日文化
提高中學生的人文素質,傳授文化知識,培養文化意識,是英語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文化作為一種生活方式,體現在人們日常行為的點滴當中。節日,也是一種文化現象,它全方位地表現出孕育這一節日的歷史文化意識。
如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這一單元的內容涉及“節日的誕生”“節日的主題”“如何慶祝節日”等,語言技巧和語言知識都是圍繞“節日”這一中心設計的。同時,該單元將節日分為如下幾類:Festivals of the Daed,Festivals to Honour People,Harvest Festivals,Spring Festivals.另外,該單元還用圖片展示了四大中國少數民族的節日:Aobao Festival(Mongolian),Water-Splashing Festival(Dai),Tiaohua Festival(Miao),San yue san Festival (Zhuang).該單元通過聽、說、讀、寫、看等多種形式,幫助學生認識各種文化的表現形式,了解其不同的文化內涵,引起學生對節日文化的興趣與思考。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在學生當中存在一種不可忽視的傾向,即高中生對“Western Festivals”的陶醉熱情與對“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s”的平靜冷漠,兩者形成了較大的反差。高中生對“Christmas”“Valentine’s Day”“Mother’s Day”等節日的熟悉程度與認同度非常高,而對中國傳統節日,除“Spring Festival”“Mid-Autumn Day”“Dragon Boat Festival”之外,不知還有“Qiqiao Festival”“Double Nine”節日。為此,筆者認為高中英語教師應正視現實,分析原因,尋找途徑,因勢利導,教育學生在堅持我國優秀文化傳統的同時,客觀對待異國文化。
一、節日文化是一種歷史文化
節日文化是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民族文化,也是一種民族風俗和民族習慣,有著深刻的寓意,或為了紀念某一重要歷史人物,或為了紀念某一重要歷史事件,或為了慶祝某一時節的到來等。中國主要的傳統節日有:the Spring Festival,the Lantern Festival,the Qing Ming Festival,the Dragon-Boat Festival,the Double-Seventh Festival,the Mid-autumn Festival和the Double Ninth Festival等,這些節日都屬于全國性節日,除漢族之外,還有二十多個少數民族過這些節日。這些民族傳統節日具有鮮明的代表性,每逢重要節日,家人歡聚一堂,舉辦各種形式的慶祝活動,如看花燈、舞龍、舞獅、龍舟賽等,既有民間慶?;顒樱灿泄俜降膽c?;顒?。如今,國際交流和國際合作越來越廣泛,也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國際節,如五一國際勞動節、六一國際兒童節等。
中國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一個民族或國家歷史文化長期積淀、凝聚的過程。這些節日從遠古走來,從這些流傳至今的節日風俗里,人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會生活的精彩畫面。然而,隨著世界文化的不斷交融,傳統節日也受到了沖擊。許多年輕人開始熱衷于過洋節日,而不喜歡我們自己的節日。因此,如何繼承和發揚我國傳統節日文化中的優秀成分,賦予它新的內容和形式,是我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增加科學節日文化觀
1.傳統節日文化是優秀文化
每個傳統節日的背后,都被人們賦予了一個動人心弦的故事和悠遠深刻的人文背景,傳統節日是民眾表達情感的重要方式和途徑。在該單元的“Reading”部分,筆者在指導學生詳細觀察圖片的同時,給學生講述了“the story of the great poet Qu Yuan”以及“Zongzi”的由來——“According to the story,people would throw Zongzi into the river so that the fish would eat the rice instead of the poet.”學生們對“Dragon Boat Festival”就產生了深刻的印象,也知道了“Dragon Boat Comepetition”的由來。每一個傳統節日能流傳千百年,正是由于它蘊含著優秀的傳統文化。任何時代都需要傳統文化,更需要優秀的傳統文化。通過節日禮俗,優秀文化能得以普及、延續和發展。因此,教師更應該義不容辭地擔當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幫助學生挖掘傳統節日的優秀文化內涵、成因及轉變過程,繼承和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
2.民族節日文化是世界文化
各民族傳統文化的差異性與多樣性,構成了世界文化,世界文化更因民族文化而豐富多彩起來。以英、法、意、美等國家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的主要傳統節日有:圣誕節(Christmas)、元旦(New Year)、萬圣節(Halloween)、情人節(Valentine’s Day)、感恩節(Thanksgiving Day)、復活節(Easter)和狂歡節(Carnival)等。筆者以西方文化的“洋節”在中國的傳播、埃菲爾鐵塔上的“中國紅”以及迪斯尼樂園的“中國年”等為例,向學生證明了在現代化與國際化的雙重變奏中,民族節日文化是世界文化。然后引導學生通過拜訪長輩、上網查詢、實地體驗等方式,增強世界文化觀念,弘揚中華民族智慧,體驗我國優秀傳統節日文化,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和愛國精神。
三、弘揚節日文化,創新節日文化
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多是以吃來慶祝,這和當時社會經濟貧困有一定關系,見面問候也都是“吃了嗎”。所以,春節殺豬,十五吃元宵,二月二吃豬頭和豬尾巴,清明節吃春餅,端午節吃粽子。中華民族的節日要創新,就要轉變過節方式,由吃轉化成一種公眾的文化活動??次鞣降母卸鞴?、圣誕節、復活節、父親節、母親節、情人節等,都帶著一種自娛自教的形式,而不是靠別人教化。筆者認為,弘揚節日文化,既要堅持和體現優良的傳統文化,又要反映時代的特點,貼近實際、貼近生活;既要堅持和注重實踐教育、體驗教育與養成教育,又要注重自覺實踐與自主參與。教師應當用鮮活通俗的語言、生動典型的事例、喜聞樂見的形式、情感教育的方式,來熏陶和感染學生。如在學習完“Reading”部分之后,筆者讓學生對比分析了中外傳統節日(見表1),還組織學生舉辦了“中國傳統年展覽”。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收集和展示了許多課本上沒有提到的節日知識(見附錄),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教完該單元后,筆者深深感覺到:節日依舊是現代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充滿機遇的現代社會中,社會群體包括高中生的生活方式也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教師應引導學生增強民族文化的自覺性,提高理性認同感,延續優秀的傳統節日的精粹,創造主題鮮明、寓意深遠的節日。
為此,筆者還組織學生在課后練習部分中,共同設計了以“和平”“環?!薄坝颜x”等為主題的節日(見表2)。
節日文化是一種動態文化。中學生對節日文化的接受,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點。“教語言、教文化、教育人的綜合統一”是當代英語教師不可推卸的職責。英語教師應從課堂入手,以教材為基礎,開拓學生的視野,增強他們對中外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一步提高他們跨文化交流的意識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附錄:中國傳統節日常用表達歸納
正月 the first month of the lunar year
團圓飯family reunion dinner
剪紙 paper cuts
買年貨do Spring Festival shopping
燈謎riddles written on lanterns
壓歲錢gift money
春聯Spring Festival couple Couplets
金玉滿堂Treasures fill the home.
生意興隆Business flourishes.
歲歲平安Peace all year round.
和氣生財harmoney brings wealth.
心想事成May all your wishes come true.
吉祥如意Everything goes well.
表1
表2
Meanings and activities of the Festivals above:
Peace Day:No fighting are allowed.Peaple learn and talk about peace.
Nature Day:No pollution or destruction of nature is allowed.People learn and talk about nature.
Girl’s Day:People celebrate girl for becoming more independent and confident.
Friendship Day:No arguments or fighting is allowed.Peaple learn and talk about friendship.
Happiness Day:People must only do things that will make others happy.People learn about happiness.
參考文獻:
[1]陳琳等.英語課程標準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任志鴻.高中新教材優秀教案[M].??冢耗戏匠霭嫔?,2004.
[3]孫立春.外語的文化性與外語教學的文化責任[J].教育學報,1997,(2).
(作者單位:南昌大學附屬中學國際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