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教20年了,一直以來,我都誤以為教育就是簡單的“傳道授業解惑”,從來沒有認真思考和領悟“真正的教育,就是一個人的心靈不斷被喚醒的過程”,只是一天到晚孜孜不倦地對學生進行“灌輸”工作。
很多學生厭學是因為他們看不到學習的希望,聽不到老師的贊許,看不到老師肯定的表情,他們不知道自己身上到底哪一點是值得發揚光大的。所以,教育就應該什么都讓學生學一點,凡所應有,無所不有,目的就是讓他們試一試、看一看自己的天資,發現自己的“有用”之處,避免后天教育的盲目性。
教育家孔老夫子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可見,教育學生的言行沒有好壞對錯之分,只有適應與不適應學生之分。不同性格、不同年齡、不同天資的學生,應該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一意孤行。
很多時候,老師為了自己的業績,往往忽略了學生的思想、精神和人格的生成規律,不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不重視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體驗與理解,這就難以喚醒學生潛在的能力、靈性和價值。整個教學過程僅僅是從外部的輸入來達到教育的目的,而不是從學生的內心和靈魂深處來進行人性化的誘導。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就是“無人的教育”,而不是“以人為本”的真正的教育。
教育不僅是一種“告訴”,它還是一種喚醒、一種期待、一種熱望。愛因斯坦曾經問過老師:“一個人究竟怎樣才能在科學領域留下自己的閃光足跡?”老師表示要好好想一想,過幾天再回答他。三天后,老師拉起愛因斯坦走向一處建筑工地,而且徑直踏上了建筑工人剛剛鋪平的水泥地面。在建筑工人們的呵斥聲中,愛因斯坦被弄得一頭霧水,老師卻說:“看到了吧?只有尚未凝固的水泥路面,才能留下深深的腳印。那些凝固很久的老路面,那些被無數人、無數腳步走過的地方,你別想再踩出腳印來……”聽到這里,愛因斯坦若有所悟地點了點頭。從此,一種非常強烈的創新和開拓意識,開始主導著愛因斯坦的思維和行動。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我從來不記憶和思考詞典、手冊里的東西,我的腦袋只用來記憶和思考那些還沒載入書本的東西。”
假如,老師沒有給愛因斯坦如此智慧的教育,只是給他講了一通大道理,愛因斯坦也許永遠只是原來的愛因斯坦。因此,德國著名的教育學家斯普朗格說:“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
我呼喚靈性,呼喚人性,呼喚靈性教育,呼喚人性教育,呼喚靈性與人性相結合的完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