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同及合同效力概述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以下簡稱《合同法》)第2條規定:本法所稱合同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的協議。
《合同法》的主要目的是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因此,《合同法》最顯著的表現就是最大限度地使一個已經存在的合同合法、有效,而不是認定大量的合同為無效。同時,作為私法領域的一類重要的民事法律行為,法律應充分保護公民的“自愿”,而不必進行過多的限制和干涉。
二、合同的成立和生效
合同的成立和生效是兩個不同性質的法律概念。《合同法》第44條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
合同成立的條件必須具備以下三個條件:①訂約主體應為雙方或多方當事人,且當事人要符合訂立合同的主體要件;②具備法律規定的要約與承諾這兩個階段或過程;③對主要條款必須協商一致。此外,對于實踐性合同來說,還應把實際交付物作為成立的主要條件之一。
三、有效合同
所謂有效合同,是指依照法律的規定成立,并在當事人之間產生法律約束力的合同。從目前現有的法律規定來看,都沒有統一規定合同的有效條件。但是,我們還是可以歸納出有效合同的共同特征,如:①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②意思表示真實;③不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上述三個條件是根據《合同法》第52條的規定總結出來的。同時,再結合《合同法》第10條等規定,有些合同的生效或有效還要求合同必須具備某一特定的形式。因此筆者認為,以上四個條件也就是合同具備有效性的主要條件。
四、無效合同
1.無效合同的概念
無效合同是指合同雖然已經成立(并不一定“依法”),但由于其不符合法律或行政法規規定的特定條件或要求,并違反了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而被確認為無效的合同。
2.合同無效的原因
《合同法》第52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則視為無效:①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②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③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④損害社會公共利益;⑤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合同法》第53條也規定:合同中的下列免責條款無效:①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②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這一條款屬于合同法的強制性條款,就算是合同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了相應的內容,但如果違反了《合同法》的這一規定,就視為無效。
五、效力待定的合同
效力待定的合同是指合同雖然已經成立,但因其不完全符合法律有關生效要件的規定,因此其發生效力與否尚未確定,一般須經有權人表示承認或追認才能生效。《合同法》第47條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經法定代理人追認后,該合同有效,但純獲利益的合同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而訂立的合同,不必經法定代理人追認。相對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在一個月內予以追認。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合同被追認之前,善意相對人有撤銷的權利。撤銷應當以通知的方式做出。”第48條規定:“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超越代理權或者代理權終止后以被代理人名義訂立的合同,未經被代理人追認,對被代理人不發生效力,由行為人承擔責任。相對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在一個月內予以追認。被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視為拒絕追認。合同被追認之前,善意相對人有撤銷的權利。撤銷應當以通知的方式做出。”第51條規定:“無處分權的人處分他人財產,經權利人追認或者無處分權的人訂立合同后取得處分權的,該合同有效。”《合同法》中這三條規定便是上述三種類型在法律規定上的具體體現。
六、可撤銷的合同
可撤銷的合同是指在訂立合同的過程中,由于當事人意思表示不真實,或者出于重大誤解,從而做出了錯誤的判斷,依照法律的規定可予以撤銷的合同。一般認為,可撤銷合同的主要原因是:①締約當事人意思表示不真實。這其中包括重大誤解、顯失公平、欺詐、脅迫或乘人之危等情形;②只有在由享有撤銷權的一方當事人提出主張后,人民法院或仲裁機構才能撤銷合同;③合同在撤銷前應有效。
(作者單位:江西外語外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