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文人干寶創作的《搜神記》中,有這么一句話:“東越閩中有庸嶺,高數十里。其西北隰中,有大蛇,長七八丈,大十余圍,土俗常懼。”這句話本身并不難理解,但是里面的“圍”字,卻頗令人費解。
《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出版)對“圍”的解釋是:量詞。計量圓周的約略單位,指兩只胳膊合圍起來的長度,也指兩只手的拇指和食指圍的長度。于是,就有人認為上文中的“圍”字是兩只胳膊合圍起來的長度,大概是1.6米,也就是說這條大蛇的蛇身粗十六七米。這就有些夸張了。筆者倒認為,此處應解釋為兩只手的拇指和食指圍的長度,大概是30厘米,也就是說這條大蛇蛇身粗3.6米左右,直徑在1.15米左右。根據如下:
一、蛇形方面
《搜神記》中描寫大蛇為“長七八丈,大十余圍”。《說文》對“丈”的解釋為“丈,十尺也”。而“尺”是中國市制長度單位,亦稱“市尺”,一尺等于十寸。西漢時一尺等于0.231米,如今三尺等于1米。也就是說,這條大蛇長十七八米,粗3.6米左右,直徑為1.15米左右,大致相當于2005年底印度尼西亞捕獲的巨蟒。據報道,印尼巨蟒身長大約15米,體重約447公斤,直徑最大處有85厘米。
二、修辭方面
文中對蛇有“頭大如囷”的比喻。眾所周知,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淺顯、具體、生動的事物來代替抽象、難理解的事物。在運用比喻修辭的時候,喻體應該是人們常見的事物。
《說文》對“囷”的解釋為“囷,稟之圓者”,是指古代一種圓形谷倉。《三國志·吳志·魯肅傳》中:“周瑜為居巢長,將數百人故過候肅,并求資糧。肅家有兩囷米,各三千斛。肅乃指一囷與周瑜。”
一囷有三千斛,斛是古代的一個計量單位。為了便于理解,我們再引入古代另一個計量單位“石”,讀音為dàn。作為計量單位,它有兩個用法:①容量單位。10斗為1石;②重量單位。在漢代,30斤為1鈞,四鈞為1石。
《關于古代糧食鐘畝、石的問題》中寫道:“古代常用容量單位由小到大有升、斗、斛(石)、鐘,通常學者們認為斛和石相通,自秦漢開始它們之間都是十進制。”林甘泉主編的《中國經濟通史——秦漢經濟史(上)》也認定:“在漢朝時期,1石=2市斗,1市斗=13.5斤,1石=27市斤粟。在漢朝,1石為20000毫升,1斗為2000毫升,即秦漢時期1斗禾重2.7斤,這也是以實物測量所得數據。”
《儀禮》中認為:“‘量’多用于糧食,十斗曰斛。”從外觀看,斛呈直口直壁的圓筒形,平底,腹兩側各有一柄。《漢書·律歷志》中:“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合龠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斗,十斗為斛,而五量嘉矣。”1976年6月1日,國家計量局度量衡史小組用小米測得容量為20420毫升,當屬漢代斛一級的量器。
(作者單位:山東省德州市第一中學語文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