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對史書及當今社會對文天祥的種種不同的見解,胡志亮先生在史傳文學書稿《文天祥傳》中,把文天祥放置在南宋飄搖的歷史背景中,對文天祥為南宋政權、為中原百姓盡一個知識分子應盡的責任,做了他個人獨到的思考。“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下知識分子的出路和責任,縱觀文天祥的一生,無論是達還是窮,他都把“兼濟天下”當做己任。
關鍵詞:文天祥 儒家思想 知識分子 民族氣節 兼濟天下
面對史書及當今社會對文天祥的種種不同的見解,胡志亮先生在史傳文學書稿《文天祥傳》中,把文天祥放置在南宋飄搖的歷史背景中,對文天祥為南宋政權、為中原百姓盡一個知識分子應盡的責任,做了他個人獨到的思考。“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下知識分子的出路和責任,縱觀文天祥的一生,無論是達還是窮,他都把“兼濟天下”當做己任。
一、烽火年代的身體力行和執著
1.吉州廬陵縣鐘靈毓秀
文天祥于宋端平三年五月初二日(公元1236年6月6日)誕生在江西吉州廬陵縣(今江西青原區)。他的先輩是地地道道的庶民,從未做過官,但因為祖輩具有良好的道德操守,在鄉間略有名望,被稱為“君子長者”。這對文天祥的漢族士者風骨產生深了遠的影響。父親文儀,是個書呆子,對勞苦的鄉民充滿了同情,有讀書補世的志向。耳濡目染父親淵博的知識和補世的志向,仰慕同鄉歐陽修、楊邦乂、胡銓的英雄事跡,文天祥從小就立志做大丈夫做大事。宋理宗寶祐四年(公元1256年),文天祥被取為殿試一甲第一名,時年21歲。“開慶初,大元兵伐宋,宦官董宋臣說上遷都,人莫敢議其非者。天祥時入為寧海軍節度判官,上書‘乞斬宋臣,以一人心’。”從此文天祥開始了他一生的宦海沉浮,也開始了他一生濟世蒼生的艱辛。
2.身體力行于統治者和百姓都是一份內在的動力
身體力行對身處水深火熱中的統治者和百姓來說都是一份內在的動力,更是定心丸。統治者要號召百姓,激發出他們內在的民族意識、責任意識。因為一個衰弱民族的崛起,靠的是有為人士帶領下百姓團結的力量。
3.自從文天祥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他就開始用知識分子的胸懷接納國家的災難并做理性的思考
作為一個衰弱民族,上自統治者,下至黎民百姓,都在思考該如何來應對內憂外患。當強敵入侵,國土淪陷,生靈涂炭的危急時刻,他身先士卒。文天祥建議改革政治、擴充兵力、抗蒙救國,可惜理宗沒有采納他的建議。但文天祥依舊自賣家產,毀家紓難,組織義軍,舉兵抗擊蒙古鐵騎。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正月,文天祥接到小朝廷專旨,理宗的妻子謝道清下了一道《哀痛詔》,述說繼君年幼,自己年邁,民生疾苦,國家艱危,希望各地文臣武將、豪杰義士,急王室之所急,同仇敵愾,共赴國難,朝廷將不吝賞功賜爵。不知為何各地將官大都觀望不前,只有文天祥和張世杰兩人響應《哀痛詔》,召集兵馬,起兵勤王。文天祥號召百姓,一支以農民為主、知識分子為輔的救國義軍在極短時間內組成,總數達3萬人以上。起兵勤王,揭開了文天祥生活的新的一頁。
二、身體力行背后的執著
身體力行如果僅僅是一個口號和逞一時之能,我想大多數知識分子都能做到,而要伴隨苦難民族前行的始終卻需要勇敢和執著,所以文天祥在這前行的路上注定是孤獨的,在這寂寞的漫漫黑夜里孤單前行。
“咸淳九年,起為湖南提刑,因見故相江萬里。萬里素奇天祥志節,語及國事,愀然曰:‘吾老矣,觀天時人事當有變,吾閱人多矣,世道之責,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天祥曰:‘吾亦知其望也。第國家養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無一人一騎入關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義士將有聞風而起者。義勝者謀立,人眾者功濟,如此則社稷猶可保也。’”
景定四年(公元263年),由于皇帝不納諫,重新起用董宋臣,文天祥被朝廷貶到地方上任職,治理今江西高安市。文天祥履任后,實行寬惠政策,盡力安撫百姓,籌集資金建立“便民庫”,供借貸和救濟之用,使地方秩序重新恢復過來。理宗逝世,權臣賈似道擁兵當權,進一步操縱朝政。他荒淫無恥,一手遮天,南宋朝政更腐敗不堪。文天祥為皇帝起草詔書,他沒有像有些大臣那樣,對賈似道歌功頌德,反而直言臣下要以國事為重,指出賈似道的行為是“惜其身”“違朕心”。結果咸淳六年(公元1270年)九月,文天祥被免官后回到家鄉……15年的宦海浮沉,文天祥始終堅守一個知識分子的操守——“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咸淳十年(公元1275年),蒙古大舉南侵,南宋到了最危險的時刻,文天祥毅然踏上了戎馬征途執著前行!
三、身陷囹圄的舍生取義
《全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網》培訓論壇中有老師討論道:“從文天祥一生的事跡可以看到,作為思想家的文天祥與一般的學者不同的是:他不僅以理論的探討給后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更以其鮮血和生命實踐了他所服膺的儒學之基本價值,從而聳立起一座儒家人格精神的歷史豐碑,讓世人在敬仰的同時,得到精神上的升華和人格上的錘煉。”
我想如果文天祥生活在一個太平盛世,他或許會成為一代名臣,即便身處鄉野,也有可能成為一個名垂文史的詩人。 可造化卻偏偏讓他生逢亂世,國破人亡,作為知識分子他必須擔當起歷史的苦難和失敗后的屈辱,可這更“開啟了他一生中最為壯麗的事業,譜寫了他一生中最為高亢的篇章,他燃燒了他一生中最為激情的歲月”。
當南宋的燈火一點點熄滅,文天祥歷經艱辛還是被俘。在《〈指南錄〉后序》中文天祥寫道:“嗚呼!死生,晝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惡,層見錯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死是很簡單的事,文天祥早就知道這一天會到來,但要死得其所。在獄中時,女兒寫信來告知家中狀況。文天祥明白那是元朝統治者發給他的誘降信號,作為一個父親他怎能不愛女兒,作為一個丈夫他怎能不顧及小家,但是作為一個南宋子民,他更在乎國家、民族的安危和尊嚴。當安危已無需考慮時,那就死得其所。當時元世祖皇帝多求才南官,“王積翁言:‘南人無如天祥者。’遂遣積翁諭旨。”“弘范曰:‘國亡,丞相忠孝盡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將不失為宰相也。’”“天祥曰:‘國亡,吾分一死矣。’”
“天祥至潮陽,見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天祥臨刑殊從容,謂吏卒曰:‘吾事畢矣。’南鄉拜而死。”從這可以看出來,文天祥在燕京被押三年只有臨死時才一拜,這一拜是一個子民向故鄉做最后的告別,這一拜更拜出了一個知識分子的凜然正氣。“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對于此,后世的許多人都認為當時南宋王朝氣數已盡,文天祥應當倒戈相向,何為“仁”?何為“義”?忠國?國已亡;忠君?皇上已降。“無國可忠卻還在忠,無君可忠可還在忠。他忠于的是什么?他忠于的是自己的靈魂、英雄的靈魂、我們這個民族的靈魂,他忠于的是高尚的節操、堅貞的信仰、英雄的情懷、民族的尊嚴。”這也正是古代知識分子責任意識的體現,這也正是后人宣揚傳承他之所在。“熱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嶺外更何人。”
在苦難時代中的苦難民族,需要更多的有識之士用身體和精神去開拓一條血路,給前行的民族和后來者以光明。文天祥站在這樣一個風雨飄搖的時代,用心血引領著人們行走了一個又一個春秋、一個又一個朝代、一個又一個世紀。斗轉星移,遺臭萬年的知識分子有之,他們濡染儒家文化,卻在困難中選擇了放棄知識分子的責任;流芳百世的知識分子,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在面對困難時選擇了知識分子的責任,用堅忍和操行執著前行。讓一代又一代的世人吟誦著文天祥的千古名句“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奮然前進,繼往開來!
※本文為課題“胡志亮傳記文學研究”系列論文之一。
(作者系新余學院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