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傳統的閱讀教學理念以傳授知識、應對考試為中心,以終極的意義讀解為目標。這種方式雖曾取得過一定的成效,但如今卻已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和需求了。
新課標的“教學建議”對閱讀有這樣的表述:“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室、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改變以往“填鴨式”的教學模式,更新教學理念,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化行為,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和機會,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學習。
一、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閱讀是讀者和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學生是閱讀的主體,每個學生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個性特點、興趣愛好來確立學習方向,選擇閱讀材料,并提出自己的見解。比如學習一篇課文時,有的學生喜歡大聲朗讀,有的學生喜歡角色扮演等游戲方式。因此,教師應該尊重和鼓勵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在自我控制、自我設計的個性化閱讀中,體驗閱讀的快感。
由此可見,培養學生個性化的閱讀能力,首先要確立學生閱讀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閱讀的主動權,給予學生足夠的閱讀自由。
二、轉換教師角色
語文教師必須具備獨立的思想和人格。在閱讀文章時,教師應該鼓勵學生不要盲從,不要輕易“定于一尊”,要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允許學生表達獨特的看法和“出格”的理解,允許他們大膽地質疑一些權威的觀點和結論。一切作品特別是文學作品都有豐富的內涵,它包含著許多“未定點”和“非硬性規定的自由空間”,任何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解讀。所以,對課文的理解不可能只有一個“標準答案”,而應該是一個不斷開放和不斷生成的過程。
語文教師也要擺正自己的角色位置,在閱讀過程中充當“導游”的角色,讓學生自己去欣賞和觀賞文中的美景,組織學生補充和豐富作品的內容,大膽推測人物的命運,結合背景材料進行創造性的想象,加深對作品的理解,特別是要引導學生借助表面意思,深入探究作品的深層次內蘊,使學生真正體驗到探究閱讀的樂趣。
三、讓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
閱讀過程始終伴隨著想象,失去了想象,也就失去了閱讀。哪怕只是簡單地理解某個場景,也需要讀者的想象活動。這不只是對作品描述內容的一個簡單復原,還包含讀者的許多創造。由于學生的個性差異,決定了他們對作品的閱讀感受、想象理解都會有鮮明的個性差異。比如在閱讀完介紹蘇州園林的說明文后,無論學生有沒有去過蘇州園林,他們都在閱讀中構造出了自己心中的蘇州園林。只有這樣,才能深入理解和感受作者介紹的內容。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允許學生表達不同的理解,只要學生言之有理,教師都要予以肯定。
四、尊重學生的創造見解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習慣于服從教師、聽信書本,習慣于說一種聲音,習慣于統一化模式。這無形中壓制了學生的創造精神,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造成了學生心靈的閉鎖。
所以,教師要改變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讓每一個學生都能表達自己創造性的見解。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采用對話式的教學方式,提倡學生進行創造性的閱讀,重視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表達自己的看法,使教學過程形成一個對話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營造和諧、寬松的閱讀環境和氛圍,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提供創造的空間,給他們討論、辯證以及充分表達自我見解的機會。這樣,才能讓學生在發現、討論、申辯中張揚個性、發現自我,從而使他們體驗到創造的樂趣,增強他們的閱讀興趣,最終提高閱讀能力。
(作者單位:江西省南康市太窩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