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承認,整個美術教學的核心問題是方法論,方法既是思維的結果,又是思維的鑰匙。素描的基礎訓練方法有很多,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點和條件、時代和社會的要求,不斷發展、取舍并完善它們,創造出更好、更新的方法。而且,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嘗試各種表現形式,多樣化才是個性發展的保證。“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良師教人以變,而不教人以法。在藝術上,要敢于想人之不能想,見人之不能見,做人之不敢做,苦人之不能苦。
一、美術基礎教學“三、三、三”
1.三基本
它包括掌握和具備基本畫法、基本規律、基本感覺。
2.三調整
它包括調整與擺正觀察方法、調整與加深對規律的認識、調整與尋找對畫面的感覺。
3.三提高
它包括提高自身的藝術性、提高自主使用規律的能力、提高對表現物象的敏銳度。
二、美術高考指導守則八十字訣
它主要包括:①技法:實用;②目的:實效;③保持原則不斷變化;④教規律50%,教方法50%;⑤規律看不見難學,方法可視好學;⑥高級生:特效方法+深化規律+人性化(修養);⑦中級生:一般方法+表層規律;⑧初級生:掌握方法是關鍵。
在素描練習中,有“感覺好”和“感覺差”的口頭禪,它透露出素描訓練中重視感覺訓練的特性。的確,作為造型藝術,素描在對自然物象的認識過程中,感性的直覺表現比較突出。靈感來時,仿佛可以不假思索,疾速揮筆。但是,這種看似隨性的舉動也存在理性的成分。尤其是初學素描者,理性地分析物象是提高對物象形態感性認識必不可少的途徑。感性認識和理性分析是素描學習過程中的兩個方面,它們相輔相成,不可分離。在平時的訓練中,有些考生只注意自己的感覺,而忽視了理性分析,使得感性認識顯得單薄而不豐富,其習作的表現力也就顯得蒼白。所以,在繪畫的基礎訓練中,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使他們由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從感覺提高到規律,是十分重要的教學任務。“感覺的東西我們不一定理解它,只有理解的東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它。”這是真理。在繪畫中,學生的理性認識達到了什么程度,那么他在繪畫表現、技巧水平上也能達到同等的高度,這也就是平常所說的“悟性”,“悟性”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的。為了克服直觀性繪畫教學原則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更好地發展觀察力與思維能力,美術教師應該在繪畫的基礎訓練和創作中提倡直觀性與抽象性相結合的原則。
訓練畫素描的方法必須從它的基本語言入手,即用線、畫、調子這三個因素去表現體積、形象、質地等。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擅長的某一個因素去畫素描,比如有的學生用線比較順手,那么他就以線為主,讓調子、面服從線;有的學生善于表現調子,那么他就可以讓線服從調子。但是,如果哪個因素都不突出,眉毛胡子一把抓,到頭來往往是什么都沒表現出來。當然,線、畫、調子的綜合表現才是最全面的表現。
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訓練學生的基礎素描技能。很多考生每天都在重復、機械、被動地畫蘋果、罐子等,而沒有主動地去思考作畫的步驟、畫面構成等。所以,教師要使學生明白,畫蘋果不是為了“畫蘋果”,其目的是了解繪畫過程中的觀察方法、表現手段、顏色冷暖對比、刻畫輕重虛實等。由此延伸去理解高考訓練的基本目的,再進行有針對性的構圖訓練、造型訓練、色調訓練等課程計劃。所以說,基礎教學研究要貫穿美術教學的全過程。
參考文獻:
[1]王海強.美院視界大臨本:素描肖像[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1.
[2]候昌恒.成功教學系列叢書——色彩靜物[M].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10.
[3]向金成,姜曉鵬.轉換訓練法美術高考訓練題——靜物[M]. 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10.
[4]楊慎修.完美教學系列叢書——色彩靜物[M]. 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有限公司,2008.
(作者單位:江西省南昌市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