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面向21世紀振興教育的行動計劃》明確指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是從幼兒教育到大學研究生教育的共同任務。想象能力,是指在一定動力的推動下,從事創新活動的能力。我們的語文教育更應責無旁貸,成為開放學生思維的門窗,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筆者認為,可以從鼓勵、啟發、培養的角度出發,來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一、給予學生自由空間,鼓勵想象精神
所謂給予學生自由空間,其實就是體現教學中的民主精神,即為學生營造一個既嚴肅緊張,又寬松愉快的學習環境。在教學中,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有些學生,雖然他們上課認真聽講、做筆記,課后按時完成作業,答題也與教師的講授一字不差,可是一旦離開課本和教師,他們就不知所措,寸步難行。的確,長期以來的模式化教學給我們造了許多無形的“牢籠”。面對豐富多彩、日新月異的生活,學生的感覺、想象、思維和情感都被禁錮在固定的模式內。這種僵化的教學不僅使學生心情壓抑,而且嚴重地禁錮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想象能力。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而且還應鼓勵和培養學生的想象精神,即進行創新教育。創新教育的根本途徑是優化課堂教學,根據學生心理發展的趨勢,進行誘發性教育。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課堂氣氛,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在新知識的基礎上進行聯想、分析、綜合和推理。鼓勵學生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勇于發現自我、表現自我,才會使其逐漸成長為具有探索精神與創新精神的現代化人才。
二、引導學生質疑惑,啟發想象思維
傳統的語文教學模式形成了學生只聽、只記,卻疏于思考的現狀。因此,要啟發學生的想象性思維能力,首先就要引導學生學會質疑,把教學的要求轉化為學生自身的要求,逐漸使學生依靠自身的力量去發展想象性思維能力。
例如在教學《皇帝的新裝》時,筆者引導學生用一個“騙”字概括全文。學生經過深入的探討后,明確了“皇帝受騙、騙子行騙、大臣助騙、百姓傳騙、孩子揭騙”的人物關系。于是,筆者精心設計了一個扇形的板書,然后問學生:“能搖動這把大扇子的動力是什么?這么多人受騙的原因是什么?小孩為什么敢說真話?”學生們積極開動腦筋,拓展思維,最后得出結論:因為私心使人們上當受騙,并相互欺騙,只有無私,才能無畏。課后,筆者還鼓勵學生為課文續寫一個結局。學生們個個興致高昂,躍躍欲試。
三、培養想象能力
1.提供閱讀情境,優化閱讀心理
語文課本是最基本的閱讀素材。可是,有些語文教師卻總是在學生還沒有通讀課文的前提下,就逐字逐句地把課文“解剖”了,這樣不僅破壞了文章的美感,也打擊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根據不同課文的特點,筆者會盡力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閱讀情境。如為詩歌、散文添加相應的音樂背景,渲染氣氛;為實物說明補充對應的實物圖像,加深印象;介紹戲劇、小說寫作的背景、緣由,幫助理解等。此外,筆者還借用多媒體的優勢,把無聲的書面語言、有聲的口頭語言和形象直觀的畫面結合起來,使閱讀教學產生了質的飛躍。
2.補充閱讀材料,管理閱讀活動
信息產業的快速發展為我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豐富多彩的信息資源,各種各樣的學習軟件和網絡資源也為我們的閱讀需求提供了便利的途徑。結合課內學習的進程,筆者和學生一起收集和編制了一些補充性文章,建立了自己的“閱讀庫”,擴大了學生閱讀的視野,滿足了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
江澤民同志曾經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想象能力不僅是個人發展的重要基礎,而且是社會前進的原動力。盡管創新教育還處在探索階段,但它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必定會給中學語文教學注入無限生機。
(作者單位:江西省東鄉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