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有句諺語:“When you’re down,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許多學生并不能正確理解其真正含義,原因就在于他們不了解這句話的文化背景。這是一句拳擊術語,在拳擊比賽中,拳擊手若被對方擊倒,裁判數到10還不能站起來,則被判輸。但在很多情況下,不等裁判數到10,倒地的拳擊手便能爬起來。因此,這句話的表層意思是當你被人擊倒,并不意味著輸了這場比賽。由此可見,文化背景知識在語言學習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從調查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國中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較差,文化意識較為淡薄。主要原因是沒有在英語教學中滲透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學習與運用嚴重脫節。
一、語言文化意識的現狀
1.教師認識的局限
在英語教學中,大多數教師都沒有深刻地認識到培養學生文化意識的重要性,導致忽略了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在教學中也很少涉及語言文化方面的內容。教師的這種教學行為也會影響學生,造成學生文化意識的淡薄。
2.教材內容的局限
長期以來,我國中學英語教材偏重單詞和語法知識,教師只是按部就班地給學生講解課文意思、詞匯和語法知識,基本不涉及文化意識的相關內容。在實行了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以后,英語教材有了很大的變化,比如牛津英語教材借助寬廣的中外文化題材更新詞庫,向學生提出了綜合應用英語語言的要求,這就要求教師要注重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3.考試制度的局限
在英語教學中,大多數教師循規蹈矩地按照考試大綱的要求進行教學,只著重講解詞匯、句子、語法、寫作等方面的內容,而沒有關注考試范圍以外的內容。
二、培養文化意識的方法
教師應該采用靈活多變的方法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使他們主動、自覺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環境中。綜合有關專家、學者的論述以及本人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主要應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1.確定教學定位,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
在每學期初,筆者都要利用一節課的時間,讓學生熟悉每個單元的主要內容,要求他們平時注意積累相關的知識。在每節課上課前,要求學生充分地預習課文,了解文章的重點和難點。如筆者把人教版新課標高中英語必修2unit5 music,這一課定位為以英語為載體的音樂欣賞課,目的是使學生了解一定的音樂常識,既培養了學生高雅的音樂品位,又使學生掌握了英語語言的運用。
2.詞匯滲透
作為語言基礎的詞匯負載著巨大的文化知識,在語言交際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英語中,英語單詞的意思和母語一致的兩個詞很可能在文化意義上大相徑庭。因此在英語詞匯教學中,教師可以從文化的角度,講解一些看似相同而難以用其他方式表達的詞匯,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3.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
教師可以充分地利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一方面,精彩的片斷和對白是很好的教學示范;另一方面,一個個鮮活的形象能使學生領略到不同文化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表現形式、價值取向和文化傳統,為學生了解西方文化、風土人情、地理概貌打開了一扇窗戶。例如《大學英語綜合教程》采用每一單元設計一個主題的形式,提供與主題相關的著名影片的節選片斷,真實、生動地展現了西方的價值觀、道德觀、人生觀。
文化知識是英語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離開了英語文化,是不可能準確地掌握和運用英語這門語言的。因此,英語教師要努力引導學生加深理解和認識英語文化,逐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思維,使語言文化意識徹底滲透到英語教學中,最終達到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的目標。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市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