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性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對提高初中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語文綜合能力有著重要的作用。“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閱讀本身就是學習語言文字、積累語言材料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培養良好的語感,感悟作者的思想,還能提高口頭表達能力,掌握和學習寫作的方法,訓練寫作能力。
二、增加閱讀量,擴大閱讀范圍
《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規定:“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閱讀和評價能力。”所以,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尊重學生個性化的閱讀感受和體驗,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需要長年累月的堅持和積累,還要把閱讀從課堂延伸到課外,擴大閱讀范圍,增加閱讀量。《語文新課程標準》也明確規定:“初中階段的閱讀量應不少于260萬字,每學年閱讀兩到三部中外名著。”只有大量閱讀書籍,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增強學生讀、寫、聽、說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感。同時,教師還可以推薦一些適合學生閱讀的時代著作和美文佳作,讓學生從閱讀中更好地了解歷史、了解社會、了解自然、了解人生,豐富自己的人生體驗,感悟作品的真諦,提升文學修養,增加審美情趣。
三、語文閱讀教學的方法
1.用生動、形象又充滿情趣的導語,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精心設計既形象生動又充滿情趣的導語,能引起學生的高度關注。只有學生對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才會在愉悅的情緒中完成閱讀過程,在閱讀中主動開拓思維,深刻理解和感悟文章的精髓,享受審美的樂趣。
2.鼓勵學生大膽質疑,開發創造性思維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學生深入學習、認真閱讀、仔細分析的基礎,也是學生對閱讀材料獨特的見解和看法,它是創造性思維的體現。《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對課文提出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解決疑難問題。”這就意味著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通過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幫助并引導學生提出疑問、創造疑問,在疑問中體會課文深層次的內涵。
3.引導學生品味課文語言,提高學生的疑問綜合能力
閱讀除了能積累語言之外,還能發展并增強學生的理解、鑒賞、評價等閱讀能力,從而提高學生表達與交流的能力、收集與處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思維的能力。如在教學《濟南的冬天》時,通過閱讀課文,你會發現作者的語言是那么細膩、那么溫暖。如果作者沒有細致的觀察能力、切身的生活體驗、深厚的文學功底和生動傳神的語言技巧,就根本寫不出這樣的神來之筆。因此,教師要不斷引導學生品味美文佳作的語言,增強學生的語感,進而形成自己的語言風格,為閱讀和寫作奠定基礎。
4.點撥學生的閱讀方法
語文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變教學的主導者為指導者。在閱讀教學中,加強指導學生閱讀文本的方法。教師要根據課文的內容,教會學生朗讀、默讀、粗讀、細讀、精讀、跳讀、連讀等閱讀方法,讓學生由淺入深、從現象到本質地感悟課文的內容,體會文章的主旨,探究文章的脈絡。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是一項系統而又復雜的活動,廣大語文教師只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總結、不斷完善,才能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縣沙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