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泛讀課是大學英語專業課程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但長期以來,由于人們對泛讀教學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出現了教師輕視泛讀重視精讀,學生把泛讀課當副科而不認真學習的情況。本文論述了泛讀與精讀的區別,強調了泛讀課在大學英語專業課程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分析了當前大學英語泛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同時提出了改進泛讀教學的方法與建議。
關鍵詞:泛讀 英語專業 課程教學 方法
《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修訂本)把閱讀能力的培養作為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目標,這足以說明閱讀在英語學習中的重要性。掌握英語閱讀技能,就好比得到了一把打開西方科技文化寶庫的鑰匙。而要培養和提高英語閱讀能力,首先要上好精讀和泛讀課。
當前泛讀課的教學模式是讓學生讀課文、做練習,教師則負責核對答案并對學生有困惑的部分進行講解。因此,學生一直把泛讀課當成副科,對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感到厭煩,覺得它對提高閱讀理解水平沒有太大的幫助。在這種情況下,教師也很難在課堂上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
盡管我們在閱讀教學中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很多學生的閱讀能力依舊很差,閱讀教學中還存在很多問題。學習一種外國語言不只是學習語言本身及其運用的技巧,更需要學習跨越與該語言伴隨而來的文化障礙。而要完成上述過程,閱讀能力的培養始終應當是英語教學的首要任務。
一、大學英語專業泛讀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盡管閱讀教學一直是我國語言教學的重點,但閱讀教學仍然存在一些問題,突出表現在教師普遍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放在了精讀教學上,而忽視了泛讀教學。很多教師誤以為閱讀教學就是幫助學生解決語言點、句法結構、重難點詞匯等方面的問題,而學生也誤以為閱讀就是記憶單詞、掌握句法結構及理解重難點句子。對泛讀教學和實踐缺乏足夠的研究,致使泛讀教學出現如下一些主要問題。
1.泛讀上成精讀課
一些老師給學習者打過這樣的比方:學習外語就如建造房子,語法就如房子的結構,詞匯就像磚頭和瓦片,只要掌握了詞匯和語法,外語學習就成功了。Brindley(1984),在一項對澳大利亞的成年移民學習外語的研究中發現,大部分學習者認為學習外語就是獲取知識。其實,多年的語言學研究成果表明,語言絕對不僅僅是由語法規則和詞匯組合起來的一個知識系統,語言能力是一個涵蓋面極廣的概念,不僅包括語法能力,而且還包括社會能力、話語能力和策略能力等。因此,僅僅通過做練習來學習語法和詞匯就期望能夠成為某一語言的使用者和掌握者是一種非常錯誤的想法。
精讀課在大學英語專業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非常特殊的地位。一些教師往往將精讀課上的教學技巧和方法應用于泛讀教學。精讀課的特點是:讀得精,讀得細,讀得慢。學生要對課文中的方方面面都有所了解,比如詞匯辨析、文章背景、作者介紹、修辭手段、謀篇布局等都要詳加分析。而泛讀課的特點則是:讀得廣,讀得泛,讀得慢。學生對課程要從總體把握,主要在于掌握各方面的知識,擴大閱讀面,同時提高相應的閱讀技巧。精讀、泛讀課程是相輔相成,互為補充的。兩者的特點決定了它們在教學目的、教學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
2.對學生未做必要指導
由于教師對如何提高學生閱讀能力方面缺乏豐富的理論知識,也沒有進行相應的實踐總結,不能理解廣泛閱讀對提高語言能力的重要意義,所以也就無法從理論上指導學生如何加強閱讀。作為大學教師,要研究自己的學科,還要研究自己的教學對象、學習規律和學習過程。教師的教學能力不再是只用講解能力這一把尺子來衡量,學生也不再只是以聽課、記筆記、會考試來要求或評價。灌輸傳授現成的知識是很低級的活動,只有能夠啟發、激發、誘導、引導、指導,才能顯出教師的真正價值。
3.內容過于陳舊
泛讀教材的很多內容過于陳舊,與現實結合不夠緊密。有些教材已經使用了幾十年,卻幾乎沒有什么改變,學生看著自己不感興趣的內容,讀之無味。與此同時,有些材料對于學生又難度過大,生詞過多。
RichardJulian指出,選擇閱讀材料的自由意味著外語學習者可以像選擇母語閱讀材料一樣選擇外語閱讀材料。學習者有選擇讀的自由,同時當閱讀材料難于理解,并最終變得索然無味的時候,學習者有放棄閱讀的自由。RichardJulian將其視為泛讀教學的一條重要原則。而我國實際上卻是學生常常沒有這種選擇閱讀材料的自由。在課堂上他們閱讀的材料是老師選擇的,雖然現在強調選材的多樣性,但依然無法考慮到每一個學生的閱讀興趣,也就無法保證閱讀的效果。
4.泛讀教學所占課時太少
在課時安排方面,通常是一周一次課,共兩個學時,教師在有限的時間里很難達到既講授知識又傳授方法的目的,更談不上額外的補充訓練了。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有些教師只注重對學生閱讀技巧的灌輸和閱讀技能的訓練,忽視了對學生閱讀習慣、閱讀興趣的培養。語言學習,尤其是外語學習,需要大量的語言輸入和語言實踐。而對于大多數外語學習者來講,課堂學習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大都被老師所占用,僅靠課堂上的那點輸入是遠遠不能滿足學習者學習外語的需求的。
二、改進大學英語專業泛讀教學的方法和建議
1.提高教師的泛讀教學理論水平
在教與學的實踐中,教師常常不能正確地把握精讀和泛讀的教學目的。精讀教本與泛讀教本的課文內容量的比例為1:3,而兩者實際授課時間比例為3:1。教師過于重視精讀課文,而精讀課本涉及的范圍狹窄。教師只顧“精”不兼顧“泛”,勢必會養成學生閱讀時字斟句酌的習慣,不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此時教師就必須學習和理解閱讀教學理論,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提高,在理論指導下,不斷向學生灌輸正確的閱讀理念,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閱讀技能,而且還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
2.注重泛讀材料的選取
教師應加強對泛讀材料的選擇,適當降低難度,讓絕大部分學生都能基本讀懂。教材的整體安排上要做到從易到難、梯度分明,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結構,要配合精讀教材的教學。教師所選教材的內容要做到體裁多樣、題材豐富,盡量包括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同時,閱讀教材的選擇還要注意知識性和趣味性相結合,不但傳統的書刊、報紙可以作為泛讀材料,而且網絡文章、原文電影也可以用做課本的補充。
好的英語是讀出來的。英語教師和英語學習者都知道閱讀的重要性,但問題是讀什么。對于語言水平不同的讀者,其閱讀理解能力和閱讀速度也有差距。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出現的許多問題如詞匯、語法結構等多是由于語言難度大大超出了閱讀者的語言水平而造成的。因此,許多國內著名的語言學者,如李賦寧、桂詩春、黃源深等都主張學生在初學階段多讀英語簡易讀物,尤其多讀簡易英語文學作品。Gillian(2005)通過使用Nation和Heatley開發的軟件分析了兩個簡易文本與原著的詞匯頻率分布、句子長度和搭配。結果顯示,簡易文本與原文在這些方面基本相似。他據此認為,閱讀好的簡易分級讀物完全可以像閱讀原作一樣體驗到真實語言和規范語言。
Day and Bamford提出了外語學習中閱讀教學的十大原則,即:閱讀材料要和學習者的閱讀能力相符;學習者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選擇要讀的東西;學習者要盡可能多地進行閱讀;要保持一定的閱讀速度;閱讀課的主要活動是學習者閱讀課文,而不是聽老師講或回答閱讀理解問題;老師必須保持沉默,以免講得太多而擾亂和妨礙了對學習者閱讀能力的培養;老師要對學習者進行指導,自己也要成為閱讀的典范;閱讀的目的是為了獲取信息和樂趣等。這些原則為當今我國的外語教學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啟示。
3.增加泛讀課時比重
在課時安排方面,可以將泛讀課由每周一次增加為每周兩次(即每周四學時)較為合理。第一次課著重講授教材內容,第二次課用于探討閱讀技巧及做補充訓練。課時的增加不但可以提高學生對泛讀課的重視程度,而且能夠讓教師有足夠的時間為學生安排更多教材以外的閱讀訓練。
三、結論
泛讀教學在大學英語專業教學中非常重要,提高閱讀理解的準確性及加快閱讀速度是泛讀能力培養的目標。泛讀能力的培養和提高不是短時間能夠解決的問題,而是需要大量輸入、自然習得的過程。只要教師在思想上重視泛讀教學,加強自身專業理論知識學習并付諸實踐,激發學生閱讀興趣,積極解決泛讀教學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就能使學生在泛讀學習中提高閱讀能力,最終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Brindley,G.Needs analysis and objective setting in adultmigrantedu-cation programs[M]. Sydney:NSW Adult Migrant Education Service,1984.
[2]Gillian Claridge.Simplification in graded readers:Measuring the authenticity of graded texts[J].Reading in a Foreign Language,2005,(2).
[3]黃淵深.好的英語是讀出來的——英語教學談之一[J].外語界,2006,(4).
[4]夏紀梅.現代外語課程設計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江西教育學院外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