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研究與應用已成為中小學課題研究與教學實踐的熱點。把信息技術有效地融入各學科的教學過程,能營造一種新型的教學環境,實現既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教學模式,把對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真正落到實處。以下,筆者就現代教育技術與作文教學的有效整合,談談自己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寫作前——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以前,在教學生寫命題作文《家鄉美景》時,由于小學生缺乏必要的生活體驗,而教師又不可能帶領學生游覽景點,導致學生總是提不起寫作的興趣。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形象直觀、音形兼備、化靜為動的特點,向學生展示情境,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一個有效的教學情境能緊扣學生心弦,使他們產生如聞其聲、如觀其貌、如歷其境的親切感,達到“神與物游”的境界。為了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筆者嘗試用數碼相機、攝像機去拍下本縣具有代表性的景觀,經過計算機處理后,再配上優美的音樂,通過多媒體展示給學生。當學生欣賞著峰險洞幽的翠微峰、巍峨秀麗的蓮花山、碧波蕩漾的團結水庫、花紅柳綠的梅江公園、威震三山的水口塔、流光溢彩的寧都文化廣場夜景……美麗的圖像和動聽的旋律強烈地刺激著他們的視覺和聽覺器官,喚起了他們的情境體驗。當學生情不自禁地贊嘆家鄉美時,筆者順勢說:“你愿意做一名小導游,把美麗的寧都介紹給外地游客嗎?如果你的解說詞寫得好,老師就給你頒發‘最佳導游獎’。”此刻,學生的智力活動處于最佳狀態,個個目光靈動,表現欲望強烈,情動而辭發,有不吐不快之感。
二、寫作中——再現場景,突出重點
目前,小學生寫作文的一個通病就是抓不住事物的主要特點,難以具體地描寫事物。比如指導學生寫《一次有趣的活動》時,教師往往會先組織學生玩老鷹抓小雞、丟手絹等游戲,或舉行拔河比賽,以為學生有了親身經歷之后就能寫出好文章,但實際情況還是不盡如人意。原因就在于小學生年齡小,他們能全神貫注地投入游戲,但卻不能仔細觀察,及時記錄相關場景,忘記了游戲的目的是寫作。筆者嘗試把游戲引入課堂,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如拍攝學生拔河比賽的活動過程,利用多媒體的可控性、交互性和操作便捷性,展示給學生,或慢放,或回放,或定格,或放大學生的動作、神態,指導學生仔細觀察。比如選手鉚足了勁身子往后倒,比如拔河繩慢慢向一邊移動,比如勝利時學生的歡呼雀躍……教師有針對性的指導突出了作文的重點,學生再對這些內容進行具體、生動的描述,好作文自然水到渠成。
三、寫作后——優化評改,提高質量
籠統的作文批改是令教師頭痛的一件事,也使學生處于被動的地位,不利于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語文新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學生修改自己的習作,并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圍繞《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筆者大膽地對作文批改進行了探究。筆者先瀏覽學生交上來的作文,從中挑選出幾篇優秀和存在問題的作文,然后把這幾篇作文制作成課件展示在屏幕上,精彩之處可以用紅色顯示出來,而且還能直觀、形象地進行增補、刪減、替換等,師生共同欣賞、評點、修改。實踐表明,利用信息技術手段評改作文,既可以加快評改的速度,將教師從評改作文的重負中解脫出來,又能加強師生間的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促進,提高評改的質量。更重要的是,學生成了評改的主體,可以起到自我分析、自我激勵、自我提高的作用。
信息技術與作文教學的整合給作文教學提供了一片廣闊的天地,優化了作文教學環境,創新了作文教學模式,提高了作文教學質量,給作文教學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為作文教學插上了飛翔的翅膀。
(作者單位:江西省寧都縣大沽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