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英語閱讀基本采用自下而上的閱讀模式,學生獲取信息的程序是“字母——單詞——句子——段落——篇章——中心思想”。同時,英語教學局限于以應試教育為目的的閱讀訓練,并沒有從提高學生獲取信息能力的角度進行閱讀教學,也沒有足夠重視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興趣,導致學生長期處于被動閱讀的狀態。
筆者認為,教師應該把英語課堂閱讀與課外泛讀這兩種閱讀模式有機地結合起來,使教學資源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一、課堂閱讀
(一)精心設計導入環節,創設情境,激發閱讀興趣
精心設計新課的導入是上好閱讀課的前提。在設計導入活動時,教師要從閱讀材料的內容著手,有針對性、創造性地利用歌曲、游戲、圖表、幻燈片等導入教學。
導入應遵循興趣激發、思維啟迪、情感共鳴、直觀形象、審美陶冶、新穎變化等原則,恰當的導入能激活學生的思維,誘發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活躍課堂教學的氣氛,產生較強的課堂凝聚力。
(二)合理安排教學步驟,有層次地引入
1.在導入的基礎上,以讓學生帶著問題聽錄音的形式,完成對表層意義的理解
首先,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呈現一些關于理解表層意義的例題;接著,教師為學生播放錄音,再讓學生結合導入時觀看的錄像去聽課文錄音,從視聽的角度初步理解新的語言知識,盡力找出問題的答案;在聽完錄音之后,教師要求學生口頭回答問題,這樣使學生獲得了更多聽和說的機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聽說能力。
2.以“讀”和教師的引導形式對課文進行深加工
這一環節分為兩步。第一步是“初讀”。在學生初讀之前,教師可利用幻燈片向學生呈現一些需要深層次理解的問題。這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①教師應認真分析閱讀材料的知識結構和學生認知結構的差異,清楚地了解學生的基礎知識和背景知識,及時補充學生不完備的知識結構;②組織學生討論疑難和易產生歧義的內容,鼓勵學生進行獨立思考;③引導學生把新舊知識融會貫通;④掌握處理生詞的時機,有些生詞適宜在閱讀中讓學生猜測詞義。第二步是朗讀。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邊聽磁帶邊朗讀,有利于他們熟悉和理解課文的內容,還有利于培養他們的語感,訓練朗讀段落和篇章的能力。
3.抓住重點,言簡意賅,歸納復述
教師可以借助簡筆畫或課文插圖的形式,讓學生描述每幅畫所表示的內容;或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回憶所學內容;或把問題的答案串聯起來,讓學生復述,幫助學生整體理解所學內容;或利用圖表對比、分類和列提綱等方式,幫助學生先理清文章的脈絡,然后再進行歸納和復述。
4.挖掘文章的內涵和思想內容,開展創造性的思維活動
只有樹立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思想,精心設計閱讀教學過程,充分調動學生參與閱讀的積極性,才能使英語閱讀煥發活力,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
二、課外閱讀
1.控制發音動作,排除發音動作的困擾
不要逐字逐句地讀,否則會降低閱讀速度,妨礙全面、透徹地理解材料;不要過于顧及語音,否則難以提高閱讀速度。
2.排除內容障礙,擴大閱讀單位
閱讀時,要多做技巧性的訓練,如用替換、設問、選擇等手段推斷閱讀課文生詞的詞義。如“空缺跳讀法”,學生通過閱讀所給予的詞語和瀏覽選擇題,通過語篇聯想來了解短文所要表達的意義。
在閱讀時,要以語篇閱讀為出發點,閱讀單位越大,閱讀速度就越快,閱讀技能就越成熟。
3.堅持計時閱讀,及時檢查閱讀效果
練習計時閱讀的步驟有:首先,記下開始閱讀的時間,克服回視,堅持視讀,再記下閱讀結束的時間;其次,做閱讀選擇題,答題完畢后再核對答案,計算出得分,計算出閱讀速度;最后再根據所得分數,判斷閱讀效果的好壞。
英語課堂閱讀和課外閱讀是英語閱讀綜合能力提高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無論在課堂或課外閱讀中,都要因教學對象、篇章內容的不同,運用恰當的閱讀方法。
(作者單位:江西省南康市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