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蓉談商務禮儀》這本書中有趣的案例以及佩蓉女士個人的故事,引發了我的許多思考。一位世界著名鋼鐵公司的總裁,在38歲的盛年,辭掉主席的職務,去當大提琴演奏手;一位才華洋溢的麻省理工學院的學生,卻中途放棄了科研計劃,致力于幫助最貧困的印度鄉村女性獲得教育機會……這些在許多人看來都是不可思議的,但他們都是從“經過自己審視”的生活中得到了滿足,因而獲得了幸福。相反,那些獲得了優異的成績單,掌握了許多種技能,當被問到未來和希望時卻顯得“一臉茫然,神情緊張”的年輕人,盡管他們的成績足以保送最好的大學,但我還是懷疑他們是否真正理解幸福的含義。如果這種現象還較為普遍的話,就不能不使我們對今天的教育產生擔憂。
我常聽家長這樣說,要是我的孩子不能考進某某學校,這輩子就完了!我們的孩子決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每當聽到這話,我就想到馬拉松比賽的場景。在這場決心與持久力的較量中,起跑的先后其實并不重要,而我們卻總希望孩子能通過“搶跑”而領先——孩子上幼兒園時就學小學的知識、上小學時就學初中的知識、上初中時就學高中的知識,而進入大學后又不得不去培養本應在幼年時養成的習慣,如此錯位地循環。我們的中學生成績如此優秀,是因為我們將目標鎖定在這里;而國外的學生之所以具有后勁,是因為教育的眼光較之我們更加長遠。
不久前,我參加了世界著名中學校長論壇,其中有這樣一個場景:作為主持人的英國校長問幾個年輕人,你認為什么是最重要的?正在國內中學就讀的學生回答是知識、能力、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創造力;而有留學或工作經歷的年輕人則認為是溝通、合作、團隊精神和堅持力。這不能不說是由不同的人生經歷所造成的差異。如果我們將教育的目標或眼光投向學生離開學校之后的生活,這些基本素養和品質的培養,就應該成為學校教育中的重要任務。
總體上講,中國的大學所挑選的是學業成績最優的學生,而美國的大學是選拔最具有培養價值、未來最有可能成為某領域中杰出人才或大師的學生。難道最有希望成為杰出人才或大師的不是當下成績最優秀的學生嗎?兩者之間當然是有差異的。還是舉馬拉松的例子:如果在10000米處來分析每個運動員的狀況,我們一定都會相信,最有可能成為冠軍的絕不是那些氣喘吁吁、精疲力竭的暫時領先者,而是那些哪怕位置稍后,但仍保持旺盛的體力、充滿樂觀與具有堅韌精神的運動員。
廣泛地關注世界各國的教育,冷靜地分析我們的教育,我們會發現,今天的教育的確存在著不少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要改變這些狀況,需要勇氣。用佩蓉女士的話講,需要“與流行文化逆流而上”的勇氣。我認為這就是一種教育創新的精神,這種精神在今天是極其可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