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線條是中國人物畫的經脈和靈魂,是最簡練的表現語言。中國人物畫中的線條運用極為豐富,從其藝術發展的過程看,它經歷了單一、拓展和創新的發展變化。深入研究中國人物畫的線條在中國人物畫發展的各個主要時期所展現出的藝術魅力,有助于把握中國畫的發展態勢,從而做到真正理解、傳承和發展中國繪畫。
關鍵詞:中國 人物畫 線條 發展魅力 創新
一、中國人物畫線條的特點
1.線條的單一性
中國人物畫最顯著的特點就是人物畫線條的單一性,這種單一性主要表現為高度簡潔、有規律排列,以橫豎為主,簡單變形加粗。當時,人們用最簡單的線條,在各式各樣的器皿、裝飾物上描繪自己的生活、思想,甚至信仰。隨著人類的進步和發展,單一的線條已經不能滿足人們反映生活、表達思想的需要。因此,到戰國秦漢時期,人物畫大多開始呈現出工筆加重彩的特點。
2.線條的多變性及創新
從技法來說,工筆重彩人物畫是史前人物畫的傳承和發展,它的特點是人物線條工整細致,注重用精細、流暢、勁挺的線條描繪人物及人物的衣飾、器物等,設色濃淡相間,偏重濃艷,比較講究人物構圖,畫面豐富。
中國畫在戰國秦漢時期從粗獷逐步向精細發展,線條的藝術語言也從單一性向多變性轉換。隨著魏晉隋唐時期的大動蕩到大統一、大融合、自由開明的社會變化,人物畫的藝術功能和社會功能得到了充分的認可和接受,多變的線條已成為畫家寫照社會、表達心跡和思想情感的基本工具之一。
隨著佛教傳入中國,民間藝術家把更多的注意力投放到刻畫人物性格方面來,加速了人物畫線條表現形式的多樣化,形成和確立了成熟化的藝術風格,并朝著以形寫神、神形兼備的藝術特點的道路發展。
到了近代中國社會,受西方文化的沖擊,中國繪畫也開始容納了一些西洋畫的特征,特別是在人物畫方面,人們開始關注人體解剖、明暗關系、色彩變化等問題,使中國人物畫的表現力更加豐富多彩。
二、中國人物畫線條的魅力表現
1.白描的質樸
線描畫法是人類最早、最簡潔的繪畫表現形式,我國古代稱為“白畫”,也稱為“白描”。早期白描畫的線描技法以均勻流暢的線條為主,是史前線描的傳承和發展,在藝術風格上屬于線描派。可見,中國人物畫線條在那時就有一種真實的質感效果,一種充滿想象和意猶未盡的空間。
盛唐的吳道子創造了古代人物畫的最高峰。他畫的人物衣帶飄飄欲舉,讓人有微風拂面的感覺,故有“吳帶當風”之譽。他的《送子天王圖》畫面以挺秀有力的“鐵線描”繪出行進中的人物褒衣博帶飄舉自然,線條遒勁流利,用筆輕重頓挫,隨心流轉,富有一定的節奏感。
2.工筆重彩畫的以線造型、流暢細致
隨著中國人物畫的發展,線條的藝術語言也從單一向多變轉換,工筆重彩便是樣式化藝術中最為重要的一種。工筆重彩畫法是一種造型工整細致、色彩濃艷而略帶裝飾性的畫法,它不但要注重線條的勾勒技法,還要考慮線描和色彩間的融合效果。這種線黑、色濃相互爭艷式的新畫法,使畫面看上去有裝飾意味,并散發著那個時代獨特的藝術魅力。
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就是細挺而柔美的“鐵線描”與色彩裝飾的完美結合,他用淡墨重彩描繪出婦女豐滿的面部,尤其是對眉毛和口唇的刻畫極為細膩,并用光潔、華美的線條來表現服飾,在表現衣紋的翻、轉、折、疊方面,采用濃淡墨來刻畫其質感,讓人們從畫中感受到他寄心于畫的寓意。
3.大寫意畫線條的疏簡和狂放
南宋畫家梁楷是大寫意畫法的開創者,他創造的簡筆人物畫,筆墨簡潔、寫意傳神,形象概括、風格獨特,揮灑自由、天性流露,其中最具代表的是《潑墨仙人圖》,他酣暢淋漓的筆墨確實使觀者震驚。從筆墨上看,畫家創作時似乎完全進入到自由狀態中,以一種無所為而為的精神盡情揮灑。同時,筆法如驟雨旋風,水墨的酣暢淋漓強化了藝術的魅力,并且使作品產生一種朦朧美,引起人們的無限遐想和回味。
4.線描的時代感和創新性
(1)線描的時代感
20世紀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人們圍繞著素描是否可以作為中國畫造型的基礎,以及如何看待筆墨技巧、中國畫創新的主題,進行了中國畫發展的探究。這一時期的畫家蔣兆和、李可染、傅抱石、張仃、方增先、黃胄等人大膽創新,展現了這個時期中國畫的藝術巔峰。蔣兆和的巨作《流民圖》完全是災難深重的舊中國的真實寫照,他把西畫素描手法引入中國畫,適當地吸取光影法來刻畫人物面部,但又以線描為主要造型手段,面對真人多用毛筆直取,線面光影明暗結合,以寫山石皴法使人物畫寫真技法達到了極高的水平。
(2)線描的創新
林風眠是線描創新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總有一種淡淡的哀怨和孤寂。而正是這種氣質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種悲劇美,其代表作品有《仕女圖》系列。他的色彩給人以明朗的直觀感受,那些線條是急速、不假思索、單刀直入、閃電般的,使無數常見的題材有了“林式”特色。
三、中國人物畫線條的發展趨勢
20世紀開始,很多文人、畫家都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觀點,如徐悲鴻主張“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畫之可采入者融之”,他將西方繪畫的寫實手法融入傳統的筆墨之中,豐富了中國畫的表現性;劉海粟則提出要“發展東方固有的美術,研究西方藝術的精英”;高劍父、高奇峰等嶺南畫派畫家提倡中外結合,融合古今,將日本畫法與傳統的撞水、撞粉法和沒骨法相糅合,創造出了一種雄勁奔放、具有時代感的新風格;陳之佛將中外裝飾藝術中的色彩融入工筆花鳥畫的創作;張大千借鑒西方抽象表現主義的某些手法,創出潑彩畫法。
21世紀的今天,中國畫取得了輝煌的成績,寫意人物畫和工筆人物畫都各放光彩,涌現出了很多新人新畫,其中,范曾和何家英是當代中國人物畫的領軍人物,他們的線條藝術更是高超絕倫。
四、結論
中國人物畫線條藝術已有6000多年的歷史,它以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貫穿著中國造型藝術的經脈,顯現了中華民族繪畫的特色和審美意識。
為堅持中國畫的民族特色,發揚中國畫中線條的藝術魅力,還要從寫實技巧和表現力上下工夫,引古借今,努力把中國畫的線條藝術推向更高的水平。
參考文獻:
[1]盧沉談.線條在中國人物畫中的作用[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2]楊振廷.中國人物畫的線條[J].廣西文學藝術聯合會,2010,(2).
[3]楊力舟.中國畫人物畫的當代性與未來[A].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宋彥軍.當代工筆畫[M].福州:福建美術出版社,2007.
[5]趙晨.當代寫意畫[M].福州:福建美術出版社,2008.
[6]楊詵.中國人物畫欣賞[A].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教育委員會,1995.
(作者系廣西藝術學院美術專業中國人物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