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轉變,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傳授者,而更多的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這就意味著教師應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做學習的主人。作為一名中學數學教師,筆者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對此有以下一些體會:
一、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
長期以來,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教師總是高高在上,而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地位,沒有話語權,只能言聽計從,師生之間根本無法建立平等的關系,更別說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了。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首先就要建立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雖然學生還在成長,他們身上也總有缺點,但他們有自己的思想、性格、情感和興趣等,這就需要教師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要從學生全面發展的角度出發,努力尋找學生的閃光點,尊重每一位學生的思想、個性、情感,并且不斷地鼓勵他們,幫助他們找到自信,讓他們敢說、敢置疑。教師成為學生前行路上的引路人,讓師生關系成為一種亦師亦友的新型關系,才能為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打下基礎。
二、營造和諧的交流氛圍
建立了平等的師生關系之后,教師還應營造輕松、和諧的交流氛圍。教師要有親和力,要經常面帶微笑,俯下身子與學生交談。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生才會慢慢地吐露心聲,說出自己心中的疑惑,才能積極、快樂地參與到學習中來。
三、設置恰當的問題情境
為了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教師還應在課堂上設置恰當的問題情境。“思維是從疑問開始,常有疑問,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創造。”蘇霍姆林斯基也曾說過:“你要盡量使你的學生看到、感覺到、觸摸到他們不懂的東西,使他們面前出現疑問,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事情就成功了一半。”所以,設置恰當的問題情境,不僅能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發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同時還能幫助他們理解題目,加強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更能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及創新意識。
四、拉近數學與生活的距離
數學寓于生活、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數學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教師應該把學生熟悉的生活內容融入課堂,拉近數學與生活的距離,使學生對之產生親近感,誘發學生的內在潛能,使數學成為一門具體、可感知的學科,從而激發學生探求新知的強烈欲望,使他們能主動地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主動地去探索知識形成的過程。
教師只有尊重每一位學生,用趣味來引導學生,用問題來啟發學生,用知識來激發學生,才能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真正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
(作者單位:江西省南康市峨嵋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