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永恒不變的意義就在于學生,每個學生的潛能就像取之不盡的寶藏。興趣是推動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內在動力。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須以某種興趣為先決條件。”學生只有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主動開發潛能,保持活躍的思維狀態,從而點燃創新思維的火花。如果學生對學習沒有興趣,就會產生倦怠心理,覺得學習枯燥乏味,而缺乏創新的動力。
一、巧妙設計導課,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1.多媒體運用走進課堂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多媒體教學開始走進教室,走進孩子們的生活。它那悠揚的音樂、精彩的圖像、絢麗的色彩、美妙的畫面、優美的動作,就像一塊塊巨大的磁鐵牢牢地吸引著學生幼小的心靈。在教學中,筆者經常運用幻燈片、錄像帶、掛圖、教學光碟等手段,把生硬的文字轉化成靈活多變的圖像、音樂、動畫等。這些能滿足低段學生好奇、好玩、好動的心理特點,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增強課堂的趣味性。
2.談話導入,拉近距離
幾句平時極普通的話語,用在課前交流中卻能拉近老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使課堂氣氛輕松、親切。或者在接觸課題時,可以運用啟發性的談話來引起學生的興趣。德國教育學家第多斯惠曾說過,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教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鼓舞和喚醒。這種師生互動的方式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其滿懷熱情,更加主動地投入到課堂教學與思考中去。
3.抓住契機,運用意境
恰當的情境能引導學生自己開動腦筋進行學習,掌握知識。語文教材中有許多優美的文學作品,且各具文學特點,因此,只要我們抓住學生愛聽故事的這一特點,有時用一段生動有趣的故事,將學生帶入到優美的情境之中,就能使孩子們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從而更好地感悟課文、探究內涵。
二、精心創設課堂氛圍,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1.用教具激起興趣
即運用直觀教具進行教學。那些兒童喜愛的小動物、玩具和色彩鮮艷的圖片可吸引學生,點燃學生的好奇之火,培養他們的觀察力,從而使學生的認識從直觀到抽象、從簡單到復雜、從特殊到一般,逐層深化。
2.用設疑激起興趣
從現代教學論的觀點看,教學過程即是學生的認知過程,又是學生思維發展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采取不同的設疑方式,能使課堂氣氛跌宕起伏,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理解深刻。
3.用游戲激起興趣
把游戲引入課堂,設計新穎的練習形式,創設輕松活潑的學習情境,讓兒童充分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使他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也是減輕學生學習負擔,增強學生學習動機,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方法。
4.用肢體動作、語言激起興趣
美國心理學家艾帕爾·梅拉別思獲得過這樣一個公式:信息的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調+55%的面部表情。因此,恰當地使用肢體動作,有利于拉近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 ,融洽師生關系。比如,一些有難度的提問,教師對學生的回答,有時候用肢體動作來代替,以點頭、微笑表示贊同,則不再是簡單的肯定,而是對學生的一種鼓勵;用搖頭、沉默表示不贊同,則可以使學生不因受到批評而挫傷學習積極性。
風趣幽默的語言具有強烈的召喚力和感染力。在教學過程中,有時教師一個形象的比喻,幾句幽默的話語,就會引起學生極大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而且許多知識也可編成押韻的口訣或順口溜,既生動有趣,又便于學生深刻記憶。
三、課內外相結合,建立穩定持久的興趣
1.增加閱讀,培養興趣
教材是教學的根本。但僅培養學生的良好語感還是不夠的,還應廣泛開展課外閱讀。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三十年的經驗使我深信,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于良好的閱讀能力。”閱讀不僅對課文內容進行鞏固,而且積累了新知識,拓寬了知識面,發展了學習能力,也是認識世界的基本形式。濃厚的閱讀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將對學生的學習產生持久而強勁的促進作用。教師可讓學生在課外閱讀一些適合他們并能引起他們興趣的報刊。利用其中的文章指導學生的閱讀,讓他們在閱讀中發現自己的能力,樹立信心。這樣,課內課外相結合,能更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2.重視表達,提高興趣
在聽說教學中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布置難易適度的練習,利用一些學習活動使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進步,產生一定的成功感,從而提高學生的興趣。
(1)讀繞口令
要求學生模仿說一些繞口令,用反復讀等形式訓練他們正確的語音語調。
(2)開展朗讀、背誦比賽
朗讀、背誦是培養學生口語能力的有效途徑。教師選出某些典型的課文、精彩的段落,要求學生分組開展比賽,并評出每次比賽的優勝者。
(3)講故事
小學生對講故事特別感興趣。在課前5分鐘可安排一名學生講述課文中一些重要的故事情節,這樣既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又提高了學生說的興趣。
此外,了解學科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意義,引起學生進一步探討的認知需要,使他們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確立穩定的興趣。用學得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一能鞏固知識,二能修正知識,三能帶來自我成功的喜悅情緒。這種喜悅情緒正是建立穩定持久的興趣所必需的。
四、采取多種評價機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科學的評價體系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保障,評價形式應具有多樣性、可選擇性。
1.賞識教育,激發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性中最本質的需求是渴望得到賞識。學生都有成就感和榮譽感。當他們的行為得到肯定、表揚時,他們就會有一種成就感和榮譽感,進而對所做的事產生興趣。教師要賞識每一位學生,永遠不要對他說“你很笨”“你不行”,不要挫傷他們的自信心。賞識是開啟成功大門的鑰匙,是成功的翅膀。在課堂教學中,老師對學生要多表揚鼓勵,少批評。特別是對成績差的學生,批評多了,他就很可能對學習永遠失去信心。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更可以用語文的方式表達我們的欣賞,用一個成語贊美他,用一句名言鼓勵他,有條件的話送一本書激勵他……這既是對學生的評價,也是一個促使學生努力進取的過程。
2.目標管理,激發興趣
評價以學生平時參與各種教學活動的表現為主要依據,教師要把積極有效的評價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以發揮評價激勵和促進學生學習的作用,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用等各方面的能力。讓評價目標化,使學生在共同的目標下,從行為、認識上保持一致,相互之間形成一定的依存性。目標管理體系包括學生課堂表現、作業完成情況、學習態度、綜合語言運用能力、行為表現、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等方面。學生通過各目標的評比了解自身情況,互相之間尋找差距,形成相互依存、相互競爭的關系,從而激起興趣,不斷超越自我。
簡而言之,沒有教師的主導,就沒有學生的主體;沒有教師的激發調動,就沒有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發揮。只有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激活學生的內在潛能,使他們自主地學習,愉快、健康地成長。
(作者單位:南昌大學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