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語文課本中存在很多美感因素,語文教師應憑借課文,通過文學作品中美的形象、美的畫面、美的意境、美的語言,對學生進行多方面、多角度、立體式的審美教育,從而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
一、以美的畫面感染學生
很多作家往往通過作品再現自然美景。如朱自清在《春》中所描繪的景物,充盈著躍動的活力與生命的靈氣,融入了作者的感情,表達了作者的情思。一幅幅美妙的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迎春圖,使我們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教師如果能和學生共同賞析文中描寫的景物片斷,學生定會為那美麗的春光所陶醉,為那洋溢的熱情所感染,為那盎然的生機所激勵。
又如魯彥在《聽潮》中對海潮聲響和情態的描繪,展現了大海神奇變幻的景象,歌頌了海的偉大力量。作者為我們描繪了海睡圖、海醒圖、海怒圖等畫面,它有時溫柔靜謐,有時雄壯有力。從中任意選擇一幅圖,師生都能領略到大海的神奇變幻,感受到大海的雄壯美是“偉大的樂章”,是催人迎戰困難、迎戰挫折、搏擊風浪、勇往直前的號角。
二、以美的形象鼓舞學生
初中語文教材為我們描寫了眾多的優秀人物形象,這些優秀人物是社會美的典型。深刻地揭示這些優秀人物的內心世界,能震撼學生的心靈,激發他們蓬勃向上的熱情和追求正義的感情。
例如《背影》記敘了在1917年冬天,因祖母去世,作者隨父親一起回鄉奔喪后,父親送作者回北京求學的事情。作者選擇了新穎而別致的角度,獨具匠心地描寫了父親“蹣跚地走到鐵道邊”“穿過鐵道”“爬上月臺”“用兩手攀道”“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流下來了”。透過背影,折射出父親愛子的真情實感。學生在讀過課文后,也都深深地體會到無私和偉大的父愛。
三、以美的意境陶冶學生
文學作品創造的美的意境能強烈地感染學生。古詩詞就是美的意境的倉庫,它們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具有永恒魅力、膾炙人口的不朽詩篇,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等。
美的詩詞就是思想的光輝。我國唐朝大詩人白居易曾說:“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道向虛中得,文人實處工,經世致用,篤行不倦。”引導初中生從古典詩詞中賞析美,領悟生活哲理,感受生活真諦,將會使他們終生受用。
四、以美的語言訓練學生
語言訓練是語文教學的基本要求,培養學生的語感,是語文教師責無旁貸的責任。在教學中,語文教師務必抓住語言這一環節,加強學生的語言訓練,完成美感教育。
加強語言的美感訓練,必須引導學生立足全篇,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在情感上與作者產生共鳴;加強語言的美感訓練,必須加強朗讀訓練,引導學生體會語言的節奏,把握好語速的快慢,注重語調的變化,把無聲的文字化成有情的語言,喚起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讓他們接受美的洗禮;加強語言的美感訓練,必須引導學生字斟句酌,在遣詞造句上進行推敲,如駱賓王的《詠鵝》,用短短的18個字就描繪出了一幅具體、動人的畫面——白白的鵝毛、紅紅的鵝掌、綠澄澄的水,多么鮮艷、悅目!“向天歌”“浮綠水”“撥清波”精確地抓住了鵝兒浮水的特點,讓人感受到鵝在水中浮水的情態美。
(作者單位:江西省鄱陽縣湖城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