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誦被譽為語文學習的“千古真經”。將名詩警句、精彩章節、妙文華章等語文材料熟讀成誦,爛熟于心,無疑是掌握一門語言的捷徑。但是,當背誦附上功利性時,它就深陷泥潭,不能自拔了。
在新課程體系中,除了必修選修課本以外,還配有一套精美的早讀本,如《微塵》《泥土的芬芳》等,可是它們都被束之高閣。是什么原因讓師生都不親近這些好文章呢?原因就在于這些文章都不在考試(尤其是高考)的范圍內!但必考的古詩文卻在早讀中周期性地出現,而且教師大多采用先讀后默、再讀再默的方式,一來二去,三番五次,不倒背如流,誓不罷休!有些課文和句子,反復地讀、默、背竟達幾十遍之多!
一、過度背誦古詩文的缺陷
1.失衡
背誦的目的絕不僅是為了在語文考試中拿分,它至少應包括在熟讀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材料、積淀思想、豐富語言、感知技巧,從而更好地反映現實生活,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然而,對照一下現行高考的必背篇目,就會發現教師指定的背誦內容大多是“芝麻”,限制了學生的閱讀背誦范圍,大大降低了背誦記憶的效率,使閱讀背誦的多樣性嚴重失衡。其后果就是,除了要考試默寫的語段外,學生日漸冷落其他美文,對報刊上的佳作更是視而不見。
2.失真
背誦若喚不起學生的興趣,就有可能變成“死記硬背”。這種非理解性的背誦,即使會背也會很快忘記,我們稱之為“假背誦”。因為考試,學生不得不背誦考試規定的內容;因為是機械讀背,所以忘得也快;因為忘記得快,考試次數又多,學生不得不高頻率地重復;因為長期高頻率重復,記憶中樞受到抑制,記憶失真,所以導致效率低下。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常常會發現,同一個材料背誦的次數越多,出現的問題也越多。
3.失態
由于語文主觀題(含作文)閱卷存在非客觀性,得分的差異性首先表現在選擇題和默寫題上。于是,背誦古詩文儼然成了師生眼中的法寶。但是,過度地背誦古詩文,除了浪費教學資源以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對教師教學業績評價的公正性,阻礙了新課程教學理念的貫徹和落實。
二、解決這種現狀的方法
顯而易見,考綱鎖定的必背課文與新課改開闊學生視野、擴展讀背空間的初衷有著尖銳矛盾。
1.從考試層面上看
考綱應取消必背篇目的規定,將選修文本及名著導讀納入考試范疇,將原來的古詩文默寫改為名言警句的運用。建立這種機制,必然引入自主背誦和默寫,無疑可以改變上述局面。從內容上講,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有選擇地背誦、默寫課內佳篇、課外美文、時代流行語、當年的關鍵詞等;從方式上講,可以遵循“課內為主、課外為輔”的原則,命題更加靈活,引入“理解默寫”“情景填空”等題型,引導學生“用心”讀背,養成“在讀背中理解,在理解中讀背”的好習慣。
2.從教學層面上看
教師要承擔控制和指導的責任。首先,要控制學生背誦的時間。古詩文的美言佳段要當堂背誦,考試之前才集中進行讀背訓練,時間一周。把其他時段的讀背自主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背誦和默寫;其次,要引導學生背誦的內容。教師要有計劃地向學生推薦讀背材料,以控制讀背方向;最后,要采取疏導的方法。教師應適時提醒學生背誦和默寫的要訣,盡量避免機械背誦。在集中訓練時,還要制定一套適合學生自主測評的標準和方法,如等級量化法,將記憶的準確度設定為A、B、C、D四個等級:一字無誤為A級;1~3個字誤為B級;4~9個字誤為C級;10個以上為D級。按此等級標準,每周固定時間進行一次循環測試,以考查學生記憶的長效度。同時,教師還要提請學生注意集中整理、歸類記憶,如整理有關離愁的詩詞、名言警句、寫愛國情思的詩詞等。
教師都深知背誦的重要性,在新課改不斷推進之際,讓學生博覽群書,多讀多背,營造濃厚的語文學習氛圍,一定會讓學生受益匪淺。
(作者單位:江西省萍鄉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