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課堂有效教學”主要是指通過歷史教師一段時間的課堂教學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步或發展。筆者認為,要實現高效的歷史教學,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立足新課標,確定歷史教學的三維目標
初中歷史教學的宗旨在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意識、文化素質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其課程目標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即知識與能力目標、過程與方法目標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三者相互聯系、相互融合,知識中有情感,能力中有方法,過程中有價值取向。
例如筆者這樣設計《走向全球化》這一節的三維目標:①知識與能力目標:概述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探討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問題和對策;②過程與方法目標:開展課堂討論或辯論:經濟全球化對中國的影響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如何解決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出現的問題?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引導學生形成關注人類命運的人文主義精神,樹立科學意識和全球意識。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知識與能力目標只有通過一定的過程與方法才能實現;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只有滲透于知識與能力目標和過程與方法目標當中,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和任務。
二、立足學科特點,整合歷史課程資源
廣義的課程資源是指有利于實現課程目標的各種因素,狹義的課程資源僅指教學內容的直接來源。而筆者認為,課程資源是指形成課程因素的來源和實施課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條件。
根據較為常用的分類方法,我們可將歷史課程資源分為下列幾種:①歷史教材;②學校圖書館;③社區歷史課程資源;④歷史音像資料;⑤歷史遺跡和各類博物館、紀念館;⑥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它們是保證課程實施的重要條件,同時它們的獲得途徑也是多元化的。教師可充分開發和利用網絡資源,同時盡可能挖掘其他資源,為教學提供更豐富、更直觀的素材。
例如在教學《走向全球化》時,筆者是這樣整合課程資源的:①課前預習時,指導學生查閱報刊,了解當前各國對經濟全球化的態度,以及經濟全球化對我們的影響;②新課導入時,通過互聯網搜索一些跨國公司的著名商標,如耐克、阿迪達斯、可口可樂、寶潔、海爾等,說明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③在授課過程中,再利用歷史圖片和音像資料,分析經濟全球化的利弊。
三、培養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轉變他們的學習方式
新課程倡導新的學習方式,即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標志,其突破點在于提出“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最終要形成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即形成個性化學習的局面。
如在講解《挑戰“兩級”》這一課時,筆者選擇了三幅圖片,即《歐盟旗幟》《歐元》《20世紀50~70年代,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增長率簡表》,并進行了如下的教學設計:①讓學生通過合作討論的方式,分析三幅圖片中隱含的歷史信息;②設計一道探究題,“20世紀90年代以后,日本開始擺脫‘和平憲法’束縛,從專守防衛正式踏上了海外派兵之路。種種跡象表明,日本軍國主義有明顯的抬頭傾向。閱讀有關背景文章,思考日本軍國主義勢力抬頭的原因。”如果長期堅持這樣的教學設計,就能不斷地提升學生自我學習的能力。
需要說明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也有其局限性。選用時,教師必須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知識特點和學生實際,并注重與其他學習方式的相互結合。
(作者單位:江西省南康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