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教師們把作業的功能定位為“知識的鞏固”與“技能的強化”,作業內容拘泥于課堂知識,局限于教材內容,導致作業陷入了題型呆板、形式單調的困境中,這種作業形式嚴重禁錮了學生潛能的發展,扼殺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認為,教師應從作業的主體——學生出發,既要在具有趣味性、調查性、生活性和開放性的前提下設計有效的課外作業,又要引導學生通過創造性的作業活動,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讓有效的課外作業成為學生成長的翅膀。
一、設計趣味性作業,讓學生成為學習的積極參與者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新課標也指出:“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與童話世界出發,選擇學生感興趣的事物,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與動機……”在作業設計時,教師應從學生的年齡和生活經驗出發,設計出具有童趣的數學作業, 使學生愉快、主動地完成作業,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完《圓的認識》之后,筆者設計了這樣的作業:利用圓規設計你喜歡的數學圖案。第二天,筆者就收到了66張美麗的數學圖案。這樣的作業使學生感到新鮮、有趣,不僅能鞏固所學的知識,而且能激活學生的思維。使他們迸發出創新的火花,把一次作業變成了一件藝術品,使他們感受到數學不是單調枯燥的,從而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又如在復習《數的整除》這個單元時,筆者設計了“讓學生猜猜教師的手機號碼是多少”的課外作業,猜出后,給老師撥個電話,就能得到老師的祝福。
題目是□□57□□2□□□7。從左往右依次是:
第一個□里的數字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
第二個□里的數字是3的最小倍數;
第三個□里的數字是3和6的最小公倍數;
第四個□里的數字是一位數中最大的質數;
第五個□里的數字是一位數中最大的奇數;
第六個□里的數字是5的最大約數;
第七個□里的數字是最小的質數。
當天晚上,筆者接到了全班學生打來的電話。學生在愉快中完成了作業,進一步鞏固了本單元所學的知識。這道題巧妙地將質數、合數、奇數、偶數、公倍數等相關知識融為一體。學生在分析這些問題時,只有通過鄰近知識之間的橫向比較,才能分清究竟運用了哪些數學知識。這使學生從整體上鞏固了所學的數學知識,培養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廣闊性,也培養了學生的應用能力,提高了學生做課外作業的興趣。
二、設計調查性作業,讓學生成為知識的探索者
調查性作業是指讓學生進行社會調查,用數學的眼光來分析調查所得資料,從而進一步認識周圍的世界。讓學生在生活中進行數學調查,可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如在學習《百分數的意義和寫法》之前,為了能讓學生理解百分數的意義,筆者先讓學生調查、收集生活中的百分數,然后到課堂上進行交流;又如教學《節約用水》后,筆者讓學生調查家里或學校的用水情況,根據調查的結果,寫一份合理用水的建議書。
三、設計生活性作業,讓學生成為解決實際問題的實踐者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數學練習應著眼于學以致用,練習的素材應盡可能來自生活,否則即使學生學會了數學知識,也不會解決有關的實際問題,造成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的脫節,會使學生感受不到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
例如學完圓柱的表面積與體積之后,筆者設計了這樣的課外作業:張大媽準備搭建幾個大棚來種植西紅柿。每個大棚長18米,橫截面是一個半徑為2米的半圓。請幫她算一算:①搭建大棚時,每0.6米要用一根竹條支撐,那么,搭建這樣一個大棚共需要多少根竹條?②覆蓋在這樣的大棚上的塑料薄膜大約要多少平方米?(含兩端的橫截面)③這樣一個大棚內大約有多大的空間?④像這樣一個大棚可種植西紅柿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⑤預測一下,如果每平方米收獲西紅柿15千克,每千克售價5元,那一個大棚種植的西紅柿可賣多少元?
在這一主題情境的統領下,筆者精心設計了一些有梯度、有聯系的題目,加強了知識間的聯系。不僅能讓學生系統地整理以前所學的知識,還能讓學生充分體驗到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所帶來的樂趣,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四、設計開放性作業,讓學生成為應用的創新者
在設計作業時,教師要善于挖掘知識中的潛在因素,合理、恰當、巧妙、靈活地設計一些開放性作業,對學生的思維進行求“新”、求“全”、求“活”的調控,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讓學生敢于標新立異、大膽創新,提出各種問題。
例如在教學了“折扣“以后,筆者設計了這樣的課外作業:隨著信息社會步伐的加快,電腦已經涌入千家萬戶,三星筆記本電腦經銷公司在更新自己的營銷策略時,準備將原價3000元的筆記本電腦以2700元的價格出售,如果你是銷售經理,請你設計一張廣告牌。
這道開放性的作業給學生創造了一個廣闊的思維空間,每個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與知識水平提供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案和策略,并從中發現最有效的解決問題的策略。
總之,課外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伸與補充。教師要以發揮學生的自主潛能為出發點,設計有效的課外作業,讓作業逐步由“常式”走向“靈動”,由“靜態”走向“動態”,由“單項”走向“綜合”,由“封閉”走向“開放”,給學生一片嶄新的、遼闊的發展空間,激發學生的潛能,為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礎。
(作者單位:江西贛州市尋烏縣城關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