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考、考,老師的法寶”。此話不假,只要沒有根本轉變教育環境,考試就有肥沃的生長土壤,并發揮它獨有的功效。但不少教師只注重考前復習和考試結果,對于考后的工作往往一筆帶過,這樣不但削弱了考試本身的作用,而且還可能使考試起到負面作用。其實,考試對于教師來說,并不意味著工作的結束,相反考試的后續工作顯得尤為重要。那么,教師在考后應該做些什么呢?
一、夸
每位學生都希望得到教師的贊許,尤其在考后表現得更加強烈。所以在考試總結中,“夸”是必不可少的。成績突出的要大夸,成績略有進步的要小夸,沒有明顯進步的也要挖出亮點夸一夸。教師的“夸”要盡量使學生感到興奮和踏實,夸的選擇點一定要準,要夸出學生進步的決定性因素,這樣學生才會由衷地感到喜悅和驕傲,才會使他們覺得教師真正了解自己、關心自己、喜歡自己。另外,教師的“夸”必須保證公平、公正,對自己喜歡的學生不可過分表揚,對自己不喜歡的學生也要夸得恰當,絕不能讓學生感覺到教師厚此薄彼,否則會大大降低教師的信譽度,甚至影響教師的權威性。
二、責
在取得成績的同時,學生還會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教師若能有針對性地進行批評、指正,無疑會鞭策和鼓勵學生,從而使他們振奮精神,為下一次的考試吹起激昂的號角。
批評應該就事論事,有的放矢。對于壞風氣、壞習慣,應毫不客氣地進行批評;對于成績相對滯后的學生,必要時得點名批評,否則難以觸動他們。當然,批評也要注意學生的年齡、性別、性格、心理、情緒甚至家境等諸多因素,因人而異、因事而異、因時而異。
三、比
“夸”可以使學生心花怒放,“責”能使他們正視不足,而“比”則將激發他們的上進心。如果說“夸”是添加劑,“責”是催化劑的話,那么“比”就是激發學生潛力的原動力。通過“比”,能使成績優秀的學生知道山外有山,從而產生危機感和競爭欲;能使成績中等的學生看到差距,發現自身的不足,從而揚長避短,努力拼搏;能使成績落后的學生找出自己的問題,清楚自身的潛力,從而增強自信,爭取進步。“比”只是一種手段,激勵才是“比”的核心,讓學生看到不足的同時,更要讓學生看到希望。否則一味地比分數、比名次,只會使“尖子”越比越少,“尾巴”越比越長。
四、引
學業的進步光靠“夸”“責”“比”是不夠的,關鍵還要教師因勢利導,針對不同情況,做出理性分析;采取不同方式,引導學生發現問題,為他們引路、架橋、導航,為他們找出前進道路上的攔路虎,為他們達到認識和發展的目標提供幫助,指引他們制定學習方案,讓他們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從而取得學業的進步。魏書生的成功令同行贊嘆,秘訣何在?他曾說:“其實我也沒有多大本事,就是千方百計地使學生樂學、主動學、會學。”可見有效的引導,讓學生“樂學、主動學、會學”是多么的重要。
一次單純的考試很快就會過去,無心的教師只能使學生永遠原地踏步,而有心的教師則會使每一次考試都成為學生勇攀高峰的臺階。親愛的教師們,可千萬別忘了在考后,從“夸、責、比、引”四個方面下工夫。
(作者單位:江西省贛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