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學生的“學”轉變
《數學新課程標準》的實施主要包括“教”與“學”兩個方面,“學”是主要方面,“教”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學”。但傳統的教學方法是重視教師的“教”,而忽略了學生的“學”。因此,筆者認為,要將教學的重點向學生的“學”轉變,至少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
1.教師角色的真正轉變
《數學新課程標準》對于教師角色的要求是多方面的,教師既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又是課堂活動的組織者。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首先必須擯棄課堂主宰者和操縱者的權威姿態。為此,在教學中,筆者經常與學生一起分享數學的歡樂,一起欣賞數學的美,一起思考、猜測和嘗試解決某些問題。有時,筆者會將需要探究的問題交給學生,讓他們獨立完成。比如在講評作業時,筆者鼓勵學生通過熱烈的討論,自己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筆者只需要在關鍵時刻點撥一下即可。
2.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只有教師轉變了角色,學生才有可能從傳統的接受式學習向發現式學習轉變,才會真正改變學習方式。如在教學《等腰三角形》時,筆者設計了以下幾個活動:①先讓學生通過折紙和剪紙,來觀察和認識等腰三角形。然后再提問:“除了剪紙,你們還能采用什么方法來畫等腰三角形?”②通過提問和填寫表格,來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質與定理,引導學生觀察、完善和歸納出性質1和性質2;③先讓學生掌握等腰三角形性質與定理的證明過程,然后再讓他們思考:“性質1(等腰三角形的兩個底角相等)的條件和結論分別是什么?用數學符號如何表達?如何證明?”④掌握運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質與定理的方法;⑤進行反饋練習。課堂上,教師的作用是活動組織和提問引導,而學生參與了學習、討論和總結的每個環節,真正實現了向學生“學”的轉變。
二、向差異性教學轉變
要使學生全面發展,并不意味著每個學生、每個學生的每個方面都要按照統一的規格均衡發展。“一刀切”的統一規格教育既不符合學生的實際要求,又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但是,這種統一規格的教育在部分農村初中還大量存在著。
向差異性教學轉變,是未來教學的發展趨勢,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因為每個學生數學思維的發展速度及其成熟程度各不相同,所以教師要盡可能地了解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思維活動,探查原因,對癥下藥。筆者班上有位學生從初一就不喜歡數學,筆者了解到是因為他的小學數學教師曾經說他笨,打擊了他的學習積極性。找到癥結后,筆者經常給他發言的機會,適當地降低了對他的要求,允許他的學習步伐放慢一點。漸漸地,他重新喜歡上了數學。
三、向過程性教學轉變
《數學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的教學方式要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在教學中,教師把教學的重點放在過程中,放在揭示知識形成的規律上,讓學生通過“感知——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去發現知識、掌握規律。作為初中數學教師,要敢于在教學中展示過程,在過程中引導學生交流。在向過程性教學轉變中,筆者注重師生的互動,因為互動就是向過程性教學轉變的最實際的行動。現代教學論也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筆者曾在兩個同軌班級做過多次試驗,發現采用互動進行過程性教學的有效性大大超過了缺少互動性教學的班級。比如《實際問題與反比例函數》的教學重、難點是運用反比例函數的意義和性質解決實際問題,并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鞏固反比例函數的性質。由于甲、乙兩個班分別采用了互動的交流方式與個人理解的教學方式,最終導致了實際結果的明顯差距。
多年的教學實踐使筆者深刻地體會到:數學教學的轉變不僅是方法的轉變,更重要的是理念的轉變。沒有新課程理念的支撐,所謂的轉變只能停留在口頭上。
(作者單位:江西省南康市龍嶺鎮王村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