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標》的核心內容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和終生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始終堅持實施個性化的語文教學,體會頗深。本文對語文個性化的教學作了淺顯的探討。
一、個性化教學的意義
個性化教學就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為目標,以課程內容為中介,以注重學生自主學習、因材施教為基本教學策略,以學生個性化的學和教師個性化的教相統一為主要教學過程的活動。它強調學生自主學習,強調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
個性化教育是當今世界范圍內比較流行的教育思潮,也是發達國家教育改革的重要指導思想之一。就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的:“培養教育中的任何花木,首先要認識花木的特點,區別不同情況給以施肥和澆水。人像樹木一樣,要使他們盡量往上長,不能勉強它們都長得一樣高,應當是:立腳點上求平等,于出頭處謀自由。”
個性化課程改革同樣也是我國課程改革的現實訴求。無論從制度等宏觀層面,還是從課程等微觀層面,我國教育都存在抑制學生個性發展的因素。因此,以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為宗旨的課程改革,是符合中國國情的。
二、個性化教學的淵源
雖然“個性化教學”是在新課程改革中提出來的,但在我國已有悠久的歷史。
上溯到春秋時期,《論語》記載的孔子與學生冉有、公西華、子路、曾皙等談論志向的情形,就充分肯定了學生的個性,尊重了各人不同的選擇。孔子提倡的“因材施教”更是人性化和個性化教學的體現。到了南北朝的“二陸”,宋代的蘇軾、朱熹,明代的王陽明、顧炎武等,再到近代的蔡元培、現代的葉圣陶、當代的錢夢龍等,無一不是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注重他們的個性發展。蘇軾更是將自己的個人操守融入文化,追求學術自由,注重個人文化人格的培養,形成了獨特的知識體系。中國特有的書院教育,如岳麓書院、白鹿洞書院等也因努力追求個性化教育,而備受推崇。
三、個性化教學的實施
語文個性化教學應從發展學生個性化閱讀和個性化表達能力入手,在個性化閱讀和個性化表達實踐中提高語文素養,發展個性。
個性化閱讀強調獨立閱讀,讓學生在走近作者、走進文本的過程中,獲得個性化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因為,不同的家庭背景、知識儲備、興趣愛好等都會造成學生的個體差異,這必將對學生的閱讀活動產生影響,導致即使閱讀同一個文本,也會得出不同的認識和體會,正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實際上,個性化表達是建立在個性化閱讀的基礎之上的。因此,教師首先要鼓勵學生表達個人的閱讀感想;其次,在寫作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生活、體驗人生、關注社會熱點,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引導學生表達真情實感,提倡自由寫話。讓學生學會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鼓勵學生自由的表達、有個性的表達、有創意的表達,盡可能減少對寫作的束縛,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
新課程改革下的語文教學需要教師積極引導和鼓勵學生進行個性化學習,為學生創造寬松的語文學習環境,使個性化語文教學目標真正得到實現。
(作者單位:江西南康市太窩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