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轉變觀念為先導
創新是一種高度復雜的智能活動,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興趣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教師不斷地引導。目前,我們的教育以應試教育為主,“一言堂”的教學模式嚴重束縛和扼殺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原本是人的基本特性,但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是要依靠后天的培養。因此,教師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觀,以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充分尊重和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堅持以啟發性教學為原則,敢于嘗試新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愛學、樂學,并在快樂的氣氛中得到創造性發展。
二、以改革教學方法為重點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教師必須大膽地進行教學改革。傳統教學將傳授知識作為教學的主要目標,“滿堂灌”的講授方法造成學生知識結構單一,思路狹窄,潛能得不到發揮,個性受到壓抑,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被忽略。因此,教師應指導學生開展研究型、探究性學習,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建立和形成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鼓勵學生求異創新。實踐證明,富有啟發的故事,聯系緊密的生活實例,動手操作等,能為學生創設理想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從而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
三、以培養創新意識為主導
創新意識是一種獨特的思維方式。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如果沒有學習的愿望,那么,我們的全部計劃、探索都會落空。因此,培養學生的興趣是創新意識的動力。要使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就要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創新興趣,使學生對學習過程產生興趣,主動參與其中。如在教學圓柱體的側面積時,筆者就采用了直觀演示法和獨立操作法,讓學生利用手中的圓柱體模型,去探索圓柱體的側面積公式。在筆者的引導下,學生把圓柱體模型的紙殼展開,進行認真觀察。“經過觀察后,你們認為圓柱體的側面展開可能是什么形狀呢?”筆者再趁機提出這個問題,立即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啟迪了他們的創新意識。有的學生說:“是長方形。”有的學生說:“如果圓柱的底周長和高相等,側面展開就是一個正方形。”還有的學生說:“如果沿圓柱體側面的高斜著切開,可能是平行四邊形。”……筆者肯定了學生的回答,然后總結得出結論:無論圓柱體側面展開是什么形狀,它的側面積都等于底面周長乘以高。這樣,通過教師的直觀演示和學生的動手操作,將原本抽象、枯燥的問題具體化、形象化,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引起了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增強了他們自主創新的信心和勇氣。
四、以培養發散思維為核心
任何一個富有創造性活動的過程,都要經過“集中——發散——再集中——再發散”的多次循環才能完成。發散思維是一種不依常規、尋求變異、多方面尋求答案的一種思維方式,是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典型例題的解題教學及解題訓練,尤其是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一題多用及多題歸一等訓練,使學生鞏固與深化所學知識,提高解題技巧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發散思維的靈活性、變通性和獨創性。
創新是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的永恒主題,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一個永恒的課題,需要教師大膽創新,為每一名學生播種創新的種子,并為其成長提供適宜的土壤、陽光和水分,使學校成為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搖籃。
參考文獻:
[1]眭依凡,葉至誠.學府之魂——中外著名大學校長教育理念(第一卷)[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
[2]魯世杰.創新人才培養的思考與實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4,(4).
[3]丁建剛.激勵性評價在數學教學中的運用于[J].新課程(教師),2010,(4).
[4]盧娟.小學數學開放式教學初探[J].新課程研究(上旬刊),2011,(12).
[5]陳章干.開展創造性教學的若干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1999,(5).
(作者單位:江西省南康市第五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