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低年級的學習中,學生由于年齡小,受到認知能力、思維方法和心智成熟程度的影響,學習的效率、效果都不能盡如“師”意。在多年的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筆者精心設計教學方法,優化教學環節,完善課堂機制,總結出了以下五個方面的經驗:
一、勤練口算,熟能生巧
數學教學專家邱學華總結了他幾十年的教學經驗,得出的最重要一條經驗就是“計算要過關,必須抓口算”。在教學中,筆者非常重視訓練學生的口算能力,要求學生堅持做到天天練、堂堂練,每學必練。筆者制作了大量的口算卡片,涵蓋了10以內數的認讀,20以內數的加減法運算。上課時,筆者把卡片擺在空桌上,讓學生根據筆者的要求,進行口算練習,使學生在學中練、練中學,通過勤學勤練,達到熟能生巧,進而為學習更復雜的計算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注重直觀,學會觀察
教育心理學研究認為,7歲左右的兒童,對直觀、具體的形象比較容易接受,這是由他們的認知規律決定的。因此,筆者總是通過實物引入、教具演示,先具體再抽象,循序漸進地把學生引入學習軌道。如在教學得數是10的進位加法時,筆者用具體的實物向學生演示湊十法,再讓學生在貼有小動物圖片的黑板上演示。為了達到教學目的,提高教學效果,筆者制作了許多充滿童趣的小動物圖片和小紅花等,使課堂教學生氣勃勃,學生學得興致盎然。
三、動手操作,小棒大用
動手操作是低年級學生提高認識能力,發展思維能力的基礎。動手操作既符合感知過程,又有利于開發學生的智力,既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又是提高學生數學素質的重要措施。因此,在落實新課標的教學實踐中,筆者經常采用擺小棒或小物件的方式來教學簡單的計算。在擺小棒或小物件的操作活動中,學生通過動手、動腦和動口,把學與做、學與思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四、引導質疑,師生互動
在教學中,筆者重視引導學生學會質疑,參與課堂討論,從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學會觀察、分析、思考,養成勤學善思的良好習慣。如筆者設計了一道題目:“1+2+3+4+5+6+7+8+9+10=?”大多數學生都是按照順序來計算,但計算過程太復雜,使大多數學生產生了厭倦的情緒。筆者因勢利導,向學生提出:“我們來尋找比較簡便的計算方法好嗎?”這立刻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筆者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和分析題目,將題目分解后再組合。在經過熱烈的討論后,師生共同總結出本題的最佳解題方案:1+9=10、2+8=10、3+7=10、4+6=10,還剩一個5,一個10,這樣相加的結果等于55。看到如此簡便地解決了這道題目,學生的臉上都露出興奮的神情。
五、活躍課堂,寓教于樂
小學低年級兒童好說好動,注意力易于分散,為了使課堂教學獲得滿意的效果,筆者注重營造學習氛圍,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帶著強烈的求知欲投入到學習中去。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青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個性特征,筆者喜歡通過學生拍拍手、跺跺腳、唱唱歌、畫畫圖等形式來講授一些抽象的概念及規律性的知識,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里學習知識,提高數學素養。如為了讓學生熟練地運用湊十法,筆者總結了一套趣味性、娛樂性很強的“知識寶典”,包括口訣、手勢動作等,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多年的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實踐中,筆者始終堅持做到上述五點。所以,筆者教過的學生都能以飽滿的熱情、積極的態度投入到學習中,既快又好地掌握知識,動手、動口和動腦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圓滿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安縣仇湖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