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數學課程標準》強調學生要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探索數學規律,以及主動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從學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數學問題,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挖掘學生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展現給學生。
一、數學語言生活化,理解數學
蘇聯數學教育家斯托利亞爾曾說過:“數學教學也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在教學中,師生的交流主要通過言語,掌握和巧妙地運用生活化和童趣化的數學語言,是每個數學教師必備的基本功。教師的課堂語言是否準確、生動和有趣,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數學語言生活化是引導學生理解數學、學習數學的重要手段。如在教學《利息》時,筆者就利用生活化的語言,引導學生思考:“我家里有10000元錢暫時不用,可是現金放在家里又不安全,請你們幫我想個辦法,采取什么方法能更好地處理這些錢?”學生們積極開動腦筋,想出了很多辦法。這時,筆者趁機引導學生:“選擇儲蓄是一種理想的處理方式。可是,我還想了解一下關于儲蓄的知識,哪位學生能介紹一下嗎?”這種生活化的事例立刻調動了學生的興趣,他們暢所欲言,在不知不覺中就學到了知識,體會到了生活與數學休戚相關。
二、數學問題生活化,感悟數學
大多數數學教材呈現給學生的基本是抽象化、理性化和標準化的數學模型。教師如果能把這些抽象的知識和生活情境聯系起來,不僅能使抽象的問題具體化,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熱情,而且還使學生切實地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原型,讓學生真正地理解數學,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例如學習了比例尺的知識后,教師可以解釋為什么能把中國地圖畫在任意大小的一張紙上;學習了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后,我們可以解釋為什么有的顧客買襪子時,只要在自己的拳頭上繞一周,就能知道這雙襪子是不是適合自己穿。這種生活化的數學問題,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他們感悟數學的能力。
三、數學內容生活化,學習數學
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教師要有意識地將教材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從學生平時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的事例著手,積極創設可操作的教學內容,寓枯燥的數學知識于學生喜聞樂見的生活活動之中,并以直觀、豐富的客觀事物為載體,使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有趣,拓展和深化教材內容,增強學生對數學的親切感,激發學生對數學的求知欲。如在教學平面圖形的周長和面積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給一幅畫配上鏡框,再給鏡框安上玻璃,看看分別需要多長的木條和多大面積的玻璃。聽到這個問題,學生的學習興趣立刻高漲起來。
四、生活問題數學化,應用數學
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尋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最佳途徑。比如生活中每時每刻都要用到估算,如每天上學時,要估算到學校的時間;外出旅游時,要估算一下需要準備多少錢等。這些生活中的數學素材能使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有利于學生形成接納心理。如筆者讓學生記錄家里一天的生活開支,制成表格后,再進行各種計算。這樣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有助于學生理解數學知識,同時能用所學的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現象,培養了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觀察能力和實踐能力。將數學教學與生活結合起來,能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取得較理想的教學效果。
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尤其是小學數學知識,基本上都能在生活中找到原型。教師要教會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使他們能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生活,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學生感受到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充滿數學的世界,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數學。
(作者單位: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區桃花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