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一位美國教學法專家曾說過:“教師教學效率的高低,大部分可以從他們所提的問題的性質和發問的方法看出來。中小學教師若不熟悉發問的技巧,他的教學工作是不易收到成效的。”由此可見,提問不只是一種教學方法,也是一種比較復雜的教學藝術。根據平時的教學經驗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本文簡要談了筆者在此方面的一些體會。
一、提問要有針對性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準,設置問題的目標也要對準中心點。在設計課堂提問時,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扣住重點、抓住難點。難點主要是指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不易攻克而又必須掌握的內容,它是教學過程中的攔路虎,也是教師解疑的一個靶心。如在教學《記承天寺夜游》時,文末的“但少閑人始悟兩人者耳”中的“閑人”一詞是文章的文眼,而要使學生正確地理解“閑人”,則是教學中的難點。筆者在文中注釋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去感受蘇軾雖身遭貶謫,但仍有閑情雅致的情懷,領悟其樂觀、曠達的精神,使學生輕松地掌握了這一難點。
二、提問要有啟發性
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采用不同的方法設計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使他們思維活躍、思路開闊,調動他們思考的積極性。如在教學《記承天寺夜游》時,文中以“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來描寫景物。如果教師只是單純地翻譯和理解語句,學生很難準確地把握其意境。于是教學中,筆者采用了增刪法來幫助學生理解:①原句改成“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行嗎?②在原句后加上“遠處蟬鳴鵲啼,近處蛙聲陣陣”你以為合適嗎?這樣一來,學生馬上就能從問題①中明確原句中比喻的妙處,從問題②中體會到作者從中營造出的幽遠、空明的意境。這樣的提問有利于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使他們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主題,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提問要有曲折性
課堂提問如果只是一味地直來直去,會使學生覺得索然無味,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教師可以把問題換成“曲問”,變換提問的角度,讓思路“拐一個彎”,從問題的側面或者反面,尋找思維的切入口,會達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如在教學《我愛這土地》時,筆者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同樣是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為什么作者的眼里常含著淚水,而我們卻面帶微笑呢?”學生在思考這個問題時,必須要聯系詩歌的寫作背景,才能深刻體會到詩人的愛國情感之“真”,同時也懂得如何去鑒賞和品味詩句。“曲問”的妙處是直接提問所不能比擬的,效果不言而喻。
四、提問要有發散性
課堂提問的目的是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訓練和提高思維能力。因此教師應善于從不同的角度來啟發學生,使學生掌握多種解題方法,這樣既能拓寬學生的思維空間,又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如在教學《桃花源記》時,筆者提問:“你愿做陶淵明這樣的人嗎?”很多學生都表示:“假如人人如此,那么社會就不能發展。”自然引出了陶淵明消極避世的一面;又如在以“追求”為話題的寫作中,有的學生提出流水一生都奔流不息,始終追求著自己的夢想。這時,筆者馬上提示:“流水的這種追求必須以何為依托呢?”在學生明確了“地勢上從高往低”后,立刻有學生提出了:“盡管流水在永不停息地追求著,然而它每況愈下,失去自我,所以它談不上有高遠的目標與理想,只是對現實的一種無奈的臣服。”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起于疑。”課堂上適時、適度,而且富有技巧性的提問能加快知識轉化成語文素養的進程,是發展學生思維、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寧鴻彬.語文教學的思考與實踐[M].北京:教育出版社,1998.
[2]李建平.聚焦新課程[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CAROLMARRA.成功教學的策略[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江西省南康市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