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在的修身之道向外展現,便是處世之道,在老子的人生哲學中,這一原則,便是自然的原則,老子的處世之道,具體來講也有如下數端:
柔退不爭
老子有感于世人一味逞強好勝、不肯謙讓而引起無數的紛爭,遂提出柔退不爭的處世之道。他不僅以此作為自己的生活之道,同時也希望以此改變世人的生活態度,以消解紛爭,從根本上解救時弊。
一曰“守柔”,即守柔居弱;二曰“謙下”,《莊子·天下》篇說老子“以濡弱謙下為表”。謙下即謙恭處下,這不僅是避免禍患、保全自己的手段,也是消解社會紛爭的有效方法。三曰“不爭”,即不與人爭,不爭先。以價值觀的角度視之,“不爭”乃是老子崇尚的一種生活態度。
老子十分推崇水的品質,認為水集中了“柔弱”“謙下”“不爭”等美德于一身,他說: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八章)
“上善”之人處世好像水一樣。水是最自然的,最接近于“大道”的精神,人類的行為應該向水學習,盡其所能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但卻不與別人爭功爭名爭利。
虛懷若谷
老子喜歡用“谷”來形容“虛”,主張待人處世應虛懷若谷,他說:
古之善為道者……曠兮其若谷。(十五章) 上德若谷。(四十一章)
一為空豁涵容。有道之士應虛懷若谷,容天下難容之事,不苛求于人,使分歧與恩怨化解在自己宏大的度量之中,方能為眾望之所歸。二為深邃斂藏。老子指出,“善為道者”是微妙玄通、深不可識的,圣人是“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的,自珍自重而不自示高貴,從不有意顯耀自己。三為處下不爭。《老子》六十六章曰: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
江海以其“善下”而為天下眾水之所匯歸,此即“不爭之德”,故能成為“百谷王”。若以“術”論之,可謂“爭”在其中。然而需要強調的是,老子這種無爭之名而有爭之實的“不爭之德”,并不是有心去爭,并不是刻意去爭,而完全是一種自然而然的結果。
與人為善
《老子》第六十七章提出了“三寶”之說,其中的第一寶就是“慈”。其基本要求就是與人為善。老子主張在人際關系時,應不計得失,不與人結緣。他說: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為善?(七十九章)
俗話說,冤家宜解不宜結,有了怨恨,就應盡量化解,如何能做到不與人結怨呢?老子說: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四十九章)
與人為善,難就難在善待不善之人,倘使對不善之人亦能善待之,便能做到不與任何人結怨了。也因這種“給予的道德”贏得人們廣泛的、真誠的愛戴。《莊子·天下》篇亦稱老子“以有積為不足……無藏也故有余。”這是一種最偉大的愛的表現,誠如費洛姆所說“愛是培養給予的能力。”雖然不求任何回報,但卻得到了眾人的愛戴,這樣的回報可以說是無比豐厚的。我們也可以說,只有真正與人為善的人,才能得到這樣的回報。
功遂身退
“功遂身退”也是老子的一個著名思想,且對后世影響很大。對老子的這一思想,人們往往理解為激流勇退,即成功之后就應從高位上退下來,否則便會自取禍殃。筆者則以為,激流勇退的思想同老子的“功遂身退”密切相關,但并非老子的原意,而是“功遂身退”思想在后世的應用中的演變。其本來意義,應從《老子》的原文中求得。老子曰: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九章)
這是《老子》第九章的全文。通觀此章,老子意在講述“不盈”的道理,告訴人們應如何對待名利和成功。老子在這里說出了知進而不知退、善爭而不善讓的禍害,叫人要適可而止。
老子的“不盈”,有其天道觀之依據,符合大道的本性。《老子》中對“不盈”之道多有強調,如: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四章)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四十五章)沖虛不盈是大道的特性,唯有保持沖虛不盈,方能去故更新,永保旺盛的生命力,發揮永不窮盡的創造作用。據此,“功遂身退”之“退”的結果,實質上乃是一種“進”,是擺脫已有之成功的拘束,走向更遠大的前程,再建新的功業。
老子“功遂身退”的思想,乃是“道法自然”的必然結果,體現了自然主義的基本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