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水滸傳》排座次說起
《水滸傳》有個著名的橋段“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宋江在梁山坐上頭把交椅后,指揮了幾場勝仗,認為改革時機已成熟,有必要總結一下前段時間的工作,消除前任的痕跡,并按照自己的思路進行團隊管理。
可是,如何根據好漢們對梁山的貢獻來排座次?雖然前幾位(36天罡)的次序比較容易確定,但后面的排序(72地煞)要想排個明白,就非易事了,如果操作失措,就會造成梁山管理層極大的不和諧。
于是,施老爺子為宋江安排了“忠義堂石碣受天文,梁山泊英雄排座次”的一幕。有了“天書”,宋江才為這次排序定了調子,“眾頭領各守其位,休再爭執,不可逆了天言!”三山五岳人、七長八短漢們也連忙表態,“天地之意,物理數定,誰敢違拗?”
巧合嗎?偏巧要排座次,偏巧就有那么塊兒石頭刻了這許多字出現。這可能是宋江自編自導自演的一出兒,他可能覺得績效評價很難,所以才想出這么一招兒回避了它。既然說不清楚,就讓老天爺去定吧,大家也就不好再說什么,這個棘手問題也就算是解決了。
《水滸傳》畢竟是戲說,作者大筆一揮,用這個低成本、低風險的方法解決了梁山公司績效評價難題。但在史書中記載的諸多歷史事件中,無論是信史,還是野史,我們都能看到管理者在組織績效評價方面的那些成與敗。
禪讓的背后
《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載,從堯開始和幾個親密戰友討論接班人的問題的時候,距離他讓出權柄的時間長達二十七年多。
在上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選擇接班人采取的原始共和制,即由首領提名大家討論通過。即“共舉”,與這一決策具有利益相關者均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候選者的資格也沒有嚴格限制,堯的話兒說是“悉舉貴戚及疏遠隱匿者。”
堯連續否定了多個人選之后,手下向他推薦了“草根兒”身份的舜。高管們對舜的初步評價是,雖然他的家人對他不太好,但舜依然對他們孝順和友愛。這種純粹的事實描述法,即沒簡單的說舜“好”或“不好”;也沒強調說舜能力很強。而是著眼于舜“做人”的基本面。顯然這個理由打動了堯,堯隨即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了舜,以此來考核舜的“德行”。從此,堯對舜開始了漫長的績效評價過程。
堯對接班人舜的考察——汝謀事至而言可績
第一項考核的是基本能力素質,即“齊家”。上古時期,家國一體,堯要觀察舜是否有能力領導管理自己的家族,使其蒸蒸日上、良性發展。堯將娥皇、女英下嫁給舜,舜并沒有因為她們是皇帝的女兒而變成“氣管炎”,相反,對妻子進行了必要的訓誡之后,就讓她們去自己的老家伺候公婆,在舜的教導下,娥皇、女英恪守婦道、相夫教子并在以后多次協助舜化解危機。通過這種完全基于任務為導向的考核方式,舜的“齊家”能力得到了堯的認可。
其次,考核規范制度的能力,堯讓舜去健全、完善以“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五種倫理為核心的道德制度體系,并付諸實施。放在今天,類似于制訂企業文化及人力資源管理政策、制度方面的“職能工作”。
第三,考查舜帶團隊的能力,堯讓舜負責管理其他高管,舜明確其他中高層管理員工的崗位職責、理順他們的工作關系,建立了工作流程,使他們各盡其職。舜的干部管理工作也獲得了成功。
第四,考查舜的協調能力,堯讓舜負責管理、協調與各地諸侯、使節以及諸部落之間的關系。在舜的努力下,諸侯之間的紛爭,舜都秉公辦理,中央政府與他們都建立了和睦、穩定的隸屬關系,舜也在工作中并贏得了“地方實力派”的尊重。
第五,考核舜的綜合能力,堯命令舜去巡視國家的山川地貌、實地考察諸侯部落,到一線搞現場辦公。舜同樣出色的完成了堯布置的任務。
通過以上種種績效考核,堯對舜的表現是給予了肯定,“汝謀事至而言可績”,并最終確定他為自己未來的接班人。
但事情至此還遠未結束,通過表決,堯由幕前轉到幕后,任命舜為“常務副總經理”主持日常工作,舜又在這個崗位上一干就是十年。在這10年中,堯還不間斷的進行了360度考核。堯讓下屬所有重要的利益相關者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對舜進行評價。結果是,“諸侯朝覲者不之丹朱而之舜,獄訟者不丹朱而之舜,謳歌者不謳歌丹朱而謳歌舜。舜曰“天也”。
編輯/書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