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文人既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代士大夫,又扮演了沖在時代前列的思想先驅。學而優則仕的道路已經走不通了,多少代文人的理想一朝崩潰,這使得民國文人從一開始就面對無所選擇、沒有出路的痛苦。告別幾千年的平庸,拋卻修身治平、心存廟堂的老路,總要有幾個桀驁不馴的奇才出現。陳獨秀就是不守規矩文人的典型,離經叛道是他的性格本質。這種獨異個性的發生是與那個斷裂的時代相適應的。
民國的狂士,身上多少帶一點舊式文人的俠氣,陳獨秀、蘇曼殊都有一點。俠義之中,有苦味,有悲憤,這是自古亦然的。民國文人的內心的是很苦的,置身于一個苦悶、矛盾的時代,無論是做人還是為文,都只能在遲疑、迷惘、背叛和漂泊中進行。俠氣說到底是在困境和壓抑中所表現出來的追求自由的沖動??穹抛园?、放浪形骸、憤世嫉俗其實只是民國文人的個案,更多的文人在時代的尷尬和痛苦中沉寂了下去。今天人們對“怪杰”們的軼聞津津樂道,而忽視了對其內心苦楚的體察。對于文人學者來說,沒有軼事可供傳頌,是一大遺憾。因為,幾句雋語或一件雅事,其影響可能遠遠超過苦心經營的專門著述。反過來,軼事太多,同樣也是一大遺憾。因為大眾樂于品味并傳播軼事,無暇閱讀著作,更不要說努力理解其精神。相對而言,后者或許更可悲。民國文人雖然私人生活五花八門,但都無不在學問事業中安身立命,在心靈的跋涉中追求一種有意義的生活。早逝文人吳方大概可以算得上是研究民國人物心態最好的學者。他以朱自清為個案,這樣評價那一代文人:“‘五四’時的青年知識分子,后來不能不各自須尋各自門。在‘磋磨’中做著,努力著……我們讀其遺文、想其為人,可知他如何以踏實、持正、勤勉、厚容的質料來鋪這條路。人不可能脫離他的時代,又只能以自己的方式、不媚不亢的態度投入這時代。”在時代夾縫里生存的民國文人,大都能夠堅守其獨立立場,在種種藩籬之中,捍衛并享受著精神的自由。
民國文人的治學是刻苦嚴謹的,沒有今天這么多“學術腐敗”丑聞。當年,職稱評定等學術評價體系遠不像現在這么細密,民國文人大都保持了與政府不合作或遠距離的態度,所謂“為國家作諍臣,為政府作諍友”。這恰恰印證了“學在民間”的真諦。民國文人是中國歷史上功名思想最淡的一群人,歷史切斷了他們求仕宦的道路,使他們“翻然折節攻詩書”。民國文人在艱難時世中所創造的學術輝煌,讓當下的知識分子汗顏。西南聯大在顛簸流離中出現了那么多大師和堅實的學術成果,可謂群星燦爛。民國文人的學術功底、治學境界、文章功夫都是今人難以相比的。民國文人最像是文人,民國教授堪稱真正的教授。在從傳統讀書人向現代知識分子的角色轉換過程中,他們為后世的文人樹立了道德文章的楷模。他們在社會演進中,體現出思想者的努力;在人生的坎坷顛沛中,顯示出個體的精神力量。“新學無以救國,舊學無能解身”,在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差距中,他們飽受失敗之痛和挫折之傷,但是,他們依然保持了“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書生本色,充當了思想文化的拓荒者和引領者。
民國文人的可愛不僅體現在那些大師級的人物上,那些神色各異的青年也個性奇特得可愛。如頭發長得要命的李霽野,散發著自命不凡怪味的高長虹,露出病態深情的韋素園等等,他們和魯迅一樣有著強烈的愛憎,時常發出憤怒慷慨的聲音。民國文人雖然各自保持著獨立的精神立場,卻有著結社入流的旺盛熱情。一個時代出一兩個真性情的文人并不值得大驚小怪,像民國這樣呈現出群體景觀,就耐人尋味了??袢?、斗士、叛逆者聚在一起,發出了醒來的“人的聲音”。這群人不僅有著揮之不去的“啟蒙情結”,而且有著一樣的真性情。性格各異,卻是一樣的純潔、真誠。民國文人確實不同于魏晉文人,今天我們談及后者,多從審美價值和文化景觀上考量,而民國文人卻是一代風氣的開創者,思想覺醒、倫理覺悟和做人自覺,把他們推到了我們所無法企及的思想深度和道德高度。盡管思想改造的任務并未完成,但是,他們作為歷史先知的貢獻是不可泯滅的。美國漢學家舒衡哲認為:“‘五四’啟蒙所倡導的自我改造,是一個艱難和持久的過程,絕非暴力所可取代的。”其實,這一過程迄今都沒有中斷。所以,用隔岸觀火的態度來品味民國文人是不合適的。反思歷史、懷念前輩,是為了更好地承繼“五四”傳統,傳遞文化薪火,而不應當僅僅當成一種談資。 編輯/王洪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