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了看表,都五點半了,怎么廚房里還沒有媽媽做飯的動靜呢?(問句用得好!)我穿好了衣服,好奇地來到了廚房,媽媽呢?我轉身向媽媽的房里走去,開門一看,只見媽媽還在床上躺著,臉上現出難受、痛苦的神態,(“難受”和“痛苦”有著共同的成分,選用一個就行)可以看出:媽媽生病了。(“可以看出”沒必要寫。)
媽媽見我進了她的房間,馬上聲音無力地對我說:“我今天早上做不了飯了,廚房里有現成的,你熱一下湊合著吃吧。”(“聲音無力地對我說”中的“聲音”一詞應該去掉)我走進廚房,看到菜還是菜,米還是米,(前面說了廚房里有現成的,而這里卻又說“菜還是菜,米還是米”,前后矛盾。)什么都得另做,于是,我只好自己動手了:我先把鍋刷干凈,然后把米放進鍋里,添上水。放上蒸籠,把饅頭放到蒸籠里,蓋上蓋。再小心翼翼地去擰液化氣的開關,“啪”的一聲,火呼呼地著了起來,把我嚇了一大跳呢。看著舔著鍋底的火苗,我心里很高興。(這句描寫得很好。)一會兒鍋里發出咝咝的聲音,熱氣一會兒就順著鍋蓋向四周冒著。(兩個“一會兒”重復,去掉第二個比較好。)
“把火調小一點,讓米慢慢地軟。”屋里傳來媽媽的聲音。
我按照媽媽的指點,終于把火調小了。過了十幾分鐘,香味溢滿了廚房。我第一次做飯成功啦!
我把米飯端到媽媽面前,要求媽媽吃一點兒。媽媽慢慢吃了兩口,不停地夸我飯做得很好。
【指導老師:王洪吉】
點評
被逼無奈下,“我”只好自己動手做飯。但是有一個明顯的問題,在寫自己做飯的過程時,小作者的描述不是很條理,而且過程敘述很簡單,吸引不了讀者閱讀的興趣。因此,小作者在寫作時應注意加入必要的動作描寫,不要為敘述而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