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上,小暉為一個句子跟同學們爭了起來。句子是這樣的:今天,全班都去看文藝匯演了,只有小龐去了閱覽室。大家都認為這句話前后矛盾,是個典型的病句,只有小暉認為這句話沒有錯。
“前不久,我從一本書上了解到,像這類看起來似乎前后矛盾的句子其實并沒有語病,而是運用了一種修辭格,叫互什么來著?”小暉抓耳撓腮起來,不用說,他一時半會想不起這種修辭格的名稱來。
“叫舛(‘舛’,讀‘chuǎn’,意為違背)互。”趙老師邊說邊在黑板上寫了這兩個字。
“對于這種修辭格,同學們一定感到特別陌生。所謂‘舛互’,是指對某一事物既全部肯定又部分否定,或者既全部否定又部分肯定。肯定,是為了襯托、強調否定部分;否定,是為了襯托、強調肯定部分。”趙老師滔滔不絕地講著,可同學們一臉茫然,壓根就不理解。
“其實,老師只要給大家舉個例子,你們就完全懂了!”趙老師邊說邊打開了幻燈片。屏幕上出現了一句話——
我望著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對他說:“大伯,您跟爸爸哪兒都像,就是有一點不像。”(《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在這句話中,寫大伯‘跟爸爸哪兒都像’(全部肯定),是為了強調大伯的‘鼻子’不像爸爸的(部分否定)。這樣便巧妙而自然地引出了一席對話,從而通過‘碰壁’這個雙關語,抨擊了舊社會的黑暗,歌頌了魯迅先生與惡勢力作斗爭的勇敢精神,深化了文章的主題思想。”趙老師講得頭頭是道,同學們聽得津津有味。
“我懂了!其實,在我們平時的作文中也能找到類似的句子,如‘閱覽室里肅靜無聲,只聽見大家翻書報的聲音。’寫連翻書報的聲音都聽得見,無疑強調了閱覽室里的‘靜’,突出了大家專心致志看書報的學習氣氛。”班長小玉說。
“看來,你們已經掌握了這種修辭手法。不過,老師要提醒大家一點:運用‘舛互’寫成的句子,要寫得含蓄一點,巧妙一點,盡量用一些模糊語言,不能說得太過直露,否則讀者是難以接受的。像上面一句,如果說成‘全班所有的人都去看文藝匯演了,只有小龐去了閱覽室’,就把話說死了,讓人接受不了。”
趙老師的話剛說完,教室里就響起一片“沙沙”的翻書聲,原來同學們都在尋找運用“舛互”的句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