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我想寫點文字,懷念張沼清老師和他的那個時代,卻不知道怎么寫,寫些什么。這種感受,讓我常常感到困惑,也常常想到一個俗語:老虎吃天,無從下爪。
張沼清老師生前是省作協(xié)《延河》雜志的一位小說編輯。他青年時期還做過什么我不太清楚,但從我們認識一直到他去世,他都做著這一項在今天看起來既沒名又沒利的工作。不像現(xiàn)在的人,在一個崗位上還沒站穩(wěn),就謀劃著下一步的事情了,一個個都急頭拌腦的,恨不得一天把一輩子的事做了,一頓把一年的飯吃了。你只要看看那些流行的口號,就知道現(xiàn)在的社會和現(xiàn)在的人有多急:見了綠燈快步走,見了黃燈搶著走,見了紅燈繞著走。據(jù)說,這口號是坐辦公室喝茶的才子總結出來的。
認識張沼清老師那一年,我不足二十歲,是個青年,還愛好文學。
對于我的說法,好多朋友都給予了堅決的否定。他們認為,今天的我其實也并不算老,依然還很年輕。一位搞統(tǒng)計工作的朋友甚至引用了他的專業(yè)知識,說在他們的人口劃分中,我是要被列入青年范疇的。對于這么有力的證據(jù),我自然無法反駁,但還是找不到年輕的感覺。尤其是跟著這個時代,跳躍著深一腳淺一腳地向前奔波了很多年,經歷了很多人很多事,灰頭土臉都來不及清點一下自己,還要繼續(xù)被脅裹著向前奔波的情況下,每天都有一種恍然隔世的感覺。其實算起來,張沼清老師去世了不到二十年,卻好像已經很久很久了,幾個世紀了一樣。
幫助我認識張沼清老師的正是他編輯的《延河》文學雜志。那是一個秋雨綿綿的日子,我的在西安工作的一個本家叔叔回來了,他給我祖母帶了一包西安的點心。可能怕被雨淋,他在包點心的油紙外又加裹了一本雜志。這本文學雜志就是《延河》。
那時候,我除過上學用的課本外,是看不到其他書籍的。祖母很珍惜地把點心分給全家人享用,雜志卻被我收藏了起來。祖母和本家叔叔不知道,因為這本雜志,我愛上了文學。
張沼清老師的名字就被印在了這本雜志一篇小說的后面:編輯張沼清。
多少年過去后,我早已忘記了張沼清老師編輯的那篇小說的內容,但對于“編輯張沼清”幾個字的大小及排版樣式卻依然記得清清楚楚。當時我是在想,敢不敢把自己寫的那些“小說”也寄給他,讓他編輯。
這是一個很痛苦的過程。首先,我不能肯定,自己寫下的東西可不可以被稱為“小說”。其次,我又不認識張沼清老師,他更不認識我。這種情況下,我一方面怕張沼清老師不給我回信,還笑話我不知天高地厚,另一方面又怕村子人知道了罵我神經病。在我們村里,一個二十歲的女孩子,不學持家的本事,卻想入非非地愛好文學,是要被罵的。
經過反復的思想斗爭,我還是大著膽子,偷偷跑到鄉(xiāng)上的郵電所,按照雜志上提供的地址,孤注一擲地把自己點燈熬油寫的一篇東西寄給了張沼清老師。因為我當時確實喜歡上了文學。這種喜歡是發(fā)自肺腑的,是現(xiàn)在很多人所不能理解的。
“我們如果誰這樣,肯定是不知道去哪里找工作了。”即將大學畢業(yè)的女兒嘟囔著說。
就在我忐忑不安時,張沼清老師卻回信了。盡管信很短,甚至沒有提及我寫的東西,只說我的文字還有靈性,要我好好努力之類的話,卻仍然讓我激動不已。好像從沒去過的西安突然一下子在我面前變得清晰了,親切了,我愛的文學也變得有目標了一樣。我就變得更加癡情了起來,基本上一周寫一篇“小說”,然后在上面附一封信,說幾句盼望張沼清老師指正等等雷同的話,就寄往西安了。
從我們縣城到西安,現(xiàn)在的高速公路是100多公里。而高速公路修到我們縣城,是近幾年的事情。也就是說,過去,我們縣到西安比現(xiàn)在是要遠一些的。而連接我們村和縣城的,更是一條綿延上百里坑坑洼洼的鄉(xiāng)間小路。就在這么復雜的路況上,每周都走著一封我的信,去西安拜見張沼清老師。時至今日,經常做夢,我還常常夢見那條路。路的一頭是我,另一頭是張沼清老師。路上蝴蝶一樣上下翻飛的,就是我的“小說”和我寫給張沼清老師的信。
我記得,從我給張沼清老師寄第一篇稿子開始,到我第一篇小說在《延河》雜志發(fā)表,經過了三年時間。三年里,我和張沼清老師之間寫了多少封信,我早已說不清楚了。我只記得,很多時候,他回信的長度甚至超過了我的“作品”。從最開始的單純鼓勵,到后來對我的“作品”提出這樣或那樣的修改意見、建議,包括給我開出一連串的書目單,要我靜下心來讀一些他人的著作。
前幾天,我和女兒閑聊時,說到了這件事情。女兒極其驚訝:
“你給了他不少輔導費吧?他回信是按字數(shù)收費的嗎?”
這是女兒在她成長的時代學到的生存常識。
“他沒有要過我的錢。對他來說,他只是做了一個編輯該做的事情。那個年代,很多作家都是編輯培養(yǎng)的,但編輯自己不一定能成為作家。”我一邊回答女兒,一邊又強烈地感受到了張沼清老師和他那個時代的久遠。
“那你敢保證,他沒有其他圖謀?哈,文學女青年!”女兒一臉壞笑。
“……”我支吾了半天,竟沒有說出話來。
我知道下來,我可能會越說越說不清楚,盡管我后來沒有像張沼清老師希望的,走上文學之路,但我的表達能力還是被很多人所認可的。可是,這不是表達能力的問題啊!
真實的情況是,我見到張沼清老師,已是在五年后,省上的一次文學創(chuàng)作會上。那時候,別說我,就是我們縣上的領導,來一次西安都是很不容易的事。路費、住宿,甚至吃飯,都是問題——沒錢啊。我的父母在生產隊沒黑沒明地勞動一年,不僅不掙錢,還欠賬呢!所以,那個時候,我從沒想過自己需要到西安感謝張沼清老師,張沼清老師從來也沒有過這種要求,連暗示也沒有過。
“可你卻在懷念那種破日子。”女兒的語言,基本上屬于網(wǎng)絡。
我不是思念。我當然非常害怕再過那種窮日子。我其實是想說,那時候的人可以有愛好,而且還有人會幫助這種愛好。不像現(xiàn)在,愛好基本上等于錢或者其他什么……我語無倫次地說。
女兒卻已專注地在電腦上求職去了。女兒是一個上進的青年,她每天都很忙碌,她肯定沒有聽見我剛才的話。對此,我也慶幸。
這是另一個時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