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聲文學社(江蘇省睢寧縣樹人高中)
營地領隊:張書迎
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 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莊子
三毛說:“如果有來生,要做一棵樹,站成永恒,沒有悲歡的姿勢,一半在土里安詳,一半在風里飛揚,一半灑落陰涼,一半沐浴陽光,非常沉默,非常驕傲,從不依靠,從不尋找。”后來的后來,她卻選擇了那雙長長的絲襪,細細地鎖住自己的咽喉,面若桃花,徒留撒哈拉一片金黃的寂寥。
張愛玲總喜歡對那個用透明玻璃杯喝水的男人說:“遇見你,我變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塵埃里,并在那里開出一朵花來。”最后的最后,她卻說:“生于這世 上,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我們再也回不去了。”
煙花易冷,誰曾為誰癡迷一生?淺吟輕唱,誰又曾與誰細水長流?韶華易逝,誰又為誰執著一瞬?到頭來,只不過一場似水流年,黯然神傷。不知是誰曾說過:人世間,太少的相濡以沫,太多的相忘江湖。塵世擾擾,卻總要經歷傷痛,弄得傷痕累累才懂得兩兩相忘,淡靜若水……
一直很喜歡王維“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人生態度,淡靜至極,儒雅之至,似那淡淡的山茶花驟然靜開在青山秀水之間,似那一朵素潔的閑云,怡然于悠悠天際里,又似那一條靜寂的清溪,流淌在山幽深澗處。總是會在煩躁時,給予心靈幾絲淺淺的安逸。
“一杯清茶,一盞淡酒,琴聲繞梁,邀山水入境”。這是于丹享受的趣味人生。一個江湖,一把劍或許不夠,一處桃園,一曲清簫便足以讓我們盡享“偷得浮生半日閑”的情趣。人在山水間,得到的是一種心靈的成全。
如愿舍,便有得。因為舍得,所以淡泊;因為淡泊,所以安靜。陸放翁懂得,于是他“一蓑煙雨任平生”;陶潛懂得,于是甘愿“種豆南山下”;王維懂得,于是他“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忘卻塵世的叨擾,遠離塵世的喧囂,與青草樹木為伴,與花鳥蟲魚相和,邀山水入懷,置于一片幽靜、恬淡中,我們獲得的豈止是心靈的安寧與平和!
“舉世譽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辨乎榮辱之境,斯已矣”。莊子的大鵬扶搖而上九萬里,他的逍遙也直抵人的心底。不因世人的贊譽和指責而心境有所變化,這便是真正的君子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逍遙于天地間,而心意自得,這也許就是相忘于江湖的濫觴。
蝴蝶飛不過滄海,滄海終究會成為桑田。那些藍天日暖,溫玉生煙,終究不過是一場繁華浮煙。多年以后,你若心倦,何不覓一處山水,兩兩相忘于江湖,默默守望,默默幸福……
(指導老師:仲麗娟)
短評:文章文采飛揚,情感酣暢。作者忘情于古今智者的人生哲思,旁征博引,用冷峻的思考去尋求與智者的心音共鳴,力求對復雜的人生進行個性的解讀:銘記、廝守、相濡以沫是幸福,而勇敢地忘卻,舍棄,淡泊地相忘江湖,也是一種智慧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