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個題目,大家一定會覺得奇怪吧。既然是“冤家”,又怎么會有恩愛可言呢?可我要介紹的這對主人公,就把“恩愛”和“冤家”緊密地結合到了一起。
這對主人公就是我的爺爺和奶奶。
爺爺、奶奶都已是七十多歲的人了。他們走到一起也有五十多年了。說是“冤家”,因為無論言談舉止還是性格特點都迥然不同,而且吵鬧不息。爺爺說話隨便,嗓門也大,三里之外都能聽見,說話時還會指手畫腳。奶奶說話聲音很細,動作斯文,從不說粗話臟話。如果從表面來看,爺爺像是個急性子,奶奶像是個慢性子,可事實并非如此。其實遇到什么事情爺爺都急不起來,即使天馬上要塌下來也無所謂。而奶奶正好相反,一丁點兒小事就會把她急得捶胸頓足。爺爺和奶奶也許由于性格的差異,經(jīng)常斗嘴,仿佛他們不斗嘴就不自在,有時也會吵得面紅耳赤。人們常說我爺爺、奶奶是一對老冤家,但從沒人看到他們吵到天翻地覆,吵到大打出手的時候。我想這還不是因為爺爺那慢脾氣,還別說他那慢脾氣簡直就像是特效的氣氛調和劑。奶奶吵到快要爆發(fā)時,爺爺便會拉長聲音來一句:“夫人息怒,千萬別氣壞了龍體!”聽到他那京劇式的道白,我們?nèi)胰硕冀蛔⌒α耍棠痰呐瓪庖踩恕?/p>
爺爺和奶奶就是在這樣的吵吵鬧鬧中走過了幾十年。盡管如此,但幾十年來,他們倆彼此恩愛,相濡以沫,在我們家鄉(xiāng)方圓幾十里內(nèi)都是出了名的。爺爺、奶奶年老時為了不給兒子、兒媳加重負擔,主動提出分開過。奶奶忙家務,地里的活兒自然是爺爺?shù)牧恕D棠炭吹綘敔數(shù)乩锘顑嚎啵钌蠈敔敱闶钦疹櫟脽o微不至。每頓飯奶奶都要做幾樣味美可口且營養(yǎng)豐富的菜肴,蒸雞蛋、炒肉絲、紅燒肉……特別是農(nóng)忙時,奶奶對爺爺更是關愛有加。半晌時分,奶奶總要提上一壺早已沏好的濃茶,帶上夾餅、包子等好吃的送到田間。等爺爺加餐的時候,奶奶就幫爺爺突擊一陣農(nóng)活兒,讓爺爺多休息一會兒。奶奶有腰疼病,爺爺回家后,就利用休息的時間給奶奶按摩。
像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鄰居們見了,無不羨慕地打趣道:“好一對恩愛的老‘冤家’呀!”教師點評
本文在結構上清晰明了,作者用“總-分”的結構,展示了爺爺、奶奶這一對恩愛老“冤家”的表現(xiàn)。文章最打動人的是故事真,感情真,且描寫到位,為表達給了力。另外,本文語言樸實而又流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