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和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同樣為歌,風格迥異。
一、共同之處
1.體裁相同
兩篇文章體裁一樣,即“歌”,能唱的詩,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
2.格式不固定
兩詩都不拘泥于固定的格式,詩句多少依所要表達的內容而定。
3.寫景與敘事融為一體
杜詩將“秋風”“秋雨”和個人的遭遇經歷融為一體,岑詩將“冬雪”和為朋友的餞行融為一體,都達到了景為情生,情因景涌的藝術境界。
4.借景抒情
兩詩都運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杜詩借大風破屋、草堂漏雨的描寫,表現了詩人推己及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岑詩借邊塞壯麗的雪景,表現了詩人和邊防將士的愛國熱情,以及他們對戰友的真摯感情。
5.都寫到了風
兩詩都用了一系列動詞來表現風力之大,而且都用了“卷”這個字。
6.都有千古名句
杜詩中千古名句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岑詩中千古名句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二、不同之處
1.句式不一樣
杜詩以七字句為主,間以九字句和二字句,句式錯雜;而岑詩從開篇第一句“北風卷地白草折”到結尾第十八句“雪上空留馬行處”都為七字句,句式整齊劃一。
2.敘事詳略不一樣
杜詩敘事較詳細,故事性強。全詩可分三節。第一節寫風破茅屋。“八月秋高風怒號”寫出了秋風肆虐,聲響宏大;“卷我屋上三重茅”突出風勢之大,茅屋被秋風所破之情景;“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寫茅草被狂風刮起紛紛墜落的去向。這時,茅草散落似乎還有希望收回,可“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茅草的下落竟是如此!“歸來倚仗自嘆息”寫出了詩人投訴無門的困窘之狀。整個第一節的氣氛是昏暗的,情緒是低沉的。第二節寫秋風破屋的結果。先從風云變幻說起:“俄頃風定云墨色”是雨要來的征兆,“秋天漠漠向昏黑”渲染出了云將釀雨的情境,“雨腳如麻未斷絕”突出了雨的綿密,可詩人賴以生存的茅屋卻“床頭屋漏無干處”,至此秋風破屋的慘劇達到了高潮,此情此景詩人怎能入眠?“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更是詩人自“安史之亂”以來各種辛酸經歷的慨嘆。
岑詩敘事簡潔,點到即止。全詩的敘事線索不像杜詩那么明晰,是若隱若現的。詩的前半部分詠雪,后半部分寫送別。詠雪部分的雪景可以說是一幅想象奇特的寫意畫。“白草折”與“梨花開”讓我們讀者從視覺上領略到了邊塞奇寒的氣候特征。而送別之事也僅僅在“中軍置酒飲歸客”“輪臺東門送君去”和“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這些詩句中有所體現。具體的餞行、送別場面讀者只能靠想象了。
3.抒情方式不一樣
杜詩抒情強烈而深沉,推己及人并直抒胸臆:“安得廣廈千萬間……風雨不動安如山”是詩人用理想戰勝現實后的吶喊,意志戰勝嘆息后的狂喚,表達了詩人深沉的憂國憂民之情。
岑詩抒情含蓄典雅,“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詩人沒有一語道破,而是留給讀者想象的空間,讓其產生無限的遐想:或許有對友人的不舍,有對家鄉親人的思念,有對歸期無望的惆悵……體現了含蓄典雅的特點。
4.結構安排不一樣
杜詩結構嚴謹,層層推進,大致可以按照“風起-屋破-茅飛-童欺-自嘆-雨至-屋漏-難眠-抒懷”這樣的敘事線索講解;岑詩中四個“雪”字一線串珠,結構嚴謹而又富于變化。